持續運動八年記:永續、紀律、平衡

持續運動第 417 週,滿八年。總共 3,584 次,2,638 小時。平均每週 8.6 次,每次 44 分鐘。第八年各類型運動佔總時數比例大致是跑步 60%,肌力訓練 25%,步行 10%,自行車 5%。

Running

永續

維持運動習慣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自然的、可持續的(sustainable)節奏,以及考慮最糟的情況(worst case scenario)。

很多朋友剛開始對運動很熱情、每天瘋狂運動,通常很快中輟。永續並不是拼一下求完美,而是找到可以持續做下去、長期有效的節奏。

一開始就要訓練自己享受運動 ,專注建立內在動機。用「報名比賽」或任何外在目標當作建立運動習慣的手段,最後一定會中斷。

追求「每次運動都要有成效」的朋友通常也很快中斷。天有不測風雲,人有身心起伏,皆難料也。一件事在生活中要能永續,關鍵是大方向正確並容許誤差,而不是每次求完美。

也有一些朋友會訂超高的標準,例如每週要運動五天,甚至每天都要運動。你用高標去訂運動契約,一定很快中斷。永續的運動契約一定是低標:工作再忙,身體再差,時間再少,都做得到。

這一年最大的考驗是最後一個月確診 COVID。到現在滿兩週,快篩已陰性,仍有一些呼吸道症狀。重要的是,運動未曾間斷。當然時數和強度都調降了,但每週該做到的基本門檻還是會達標。

紀律

不依賴比賽、社群或意志力等不可持續的內外在因素維持習慣。能夠樂在其中且有意義與效果,容許失誤(不中斷的標準是每週至少三天運動,而不是每天),紀律自然會形成。

覺得懶得動或太累不想動的時候,就是最好的運動時機,因為那表示你有時間。建立運動紀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訓練自己建立「懶得動→去運動」的連結。即使低強度也好。

以每週至少三天運動的紀律來說,還有個小技巧:儘量在週一完成第一次。這樣接下來有六天時間可以完成兩次,彈性大一點。

從戴口罩到勤洗手,大眾很快建立習慣並自律維持三年。同樣的經驗也可以用於建立正確的運動與飲食紀律。

平衡

在最基本的層面,運動應該是「喜歡」與「效果」的平衡。過於堅持喜歡的運動方式而未能全面提升體適能,或是過於在意效果而讓運動失去樂趣,都很難永續。

運動的效果有好幾個面向:體適能、競技表現、身心健康、休閒。要能同步促進,但每一個人的平衡點都不同。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點也是重新探索自我的過程。

運動是動與靜、訓練與生活的平衡。從動態的身體活動到靜態的正念呼吸,都需要訓練。在嚴肅的訓練和輕鬆的生活之間也要平衡。不要因為過度訓練影響健康,但也不要因為過於輕鬆而無法促進健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