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運動六年記:抗疫的一年

持續運動第 313 週,滿六年。總共 2,490 次,1,810 小時。平均每週 8 次,每次 44 分鐘。第六年各類型運動佔總時數比例大致是跑步 47%,肌力訓練 41%,步行 6%,自行車 6%。

Running

這一年也是抗疫的一年。這社會人心煩燥,跟著疫情起伏不定。我個人的體能亦在去年最後一季遇上低潮。但不論是面對疫情、心情或體能起伏,運動的紀律都是在無常中尋回如常、在混沌中覓得身心安頓的良方。

運動向來有多重面向:體能與技能訓練,健康促進,以及休閒體驗。以往在身心與環境良好的情況,多半是訓練導向。回顧過去這一年,健康促進取代了訓練,成為主軸。其他面向就稍微妥協。

說是妥協,但這一年總計 578 次與 333 小時其實高過六年平均(415 次,301 小時)。妥協之處在單次時間(35 分鐘)與訓練強度降了一些。

原因有二。第一,疫情本身就是一種健康危機。萬一不幸染疫,住院、重症與死亡的機率和原本的健康情況有關。促進健康便成為首要目標。要避免過度訓練不慎受傷或影響免疫功能。第二,幾次防疫警戒都規定戶外全程戴口罩,要維持足夠的訓練強度不容易。

不管聚焦的面向為何,紀律永遠是最重要的。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足夠強度的運動,無論如何都要做到。我是真的連續 313 週沒有間斷過,即使颳風下雨、防疫升級亦不例外。

尤其在過去這一年,更要用紀律對抗焦慮。例如很多人會因為疫情、防疫準則與何時打得到疫苗的不確定性感到焦慮。這個時候運動的紀律,或者應該說健康生活的紀律,就很有力量。專注在自己能控制的事,自己的身心變得更健康,也就更不會焦慮那些不可控的事了。

雖然訓練強度略降,但訓練意識不降。促進健康的同時依然要訓練體能。這一年的次數增加、但單次時間減少,也是防疫限制下維持訓練紀律的調適。

九年前意外受傷,養傷一個月,再恢復行走時走五百公尺就喘,意識到體能流失之快。六年前開始運動,意識到自己可以變強。加起來就是最好的訓練意識。人生中的所有事情到最後都會連在一起。

有訓練意識,就能正面理解很多事。例如很多人把疫苗副作用當症狀,藉藥緩解。但疫苗刺激免疫系統,本來就會帶來訓練壓力。很像運動訓練。各種那更像訓練的過程的身體回饋,不算真的不適。要認真觀察體驗。

很多人從這兩年的疫情得知,多重共病的老人是重症高風險族群。但是老人都不是一夕之間多重共病的。中年人要有警覺。如果沒有趁早積極訓練自己,覺察到衰弱時已經回不來了。

COVID-19 不可避免地會流感化。我們終究要學習與其共存。健康風險增加,過去對健康的態度也要改變。不能只是被動地防與避。中高齡族群必須訓練出競技運動員的身心強度,才有韌性及餘裕主動面對退化與疾病的挑戰。

而且年紀愈大愈要把體能訓練到優於同輩。自我概念會比較正面,也比較不會用傷害別人的方式防衛自己脆弱的自尊。中高齡族群不要妄自菲薄。體能上限當然會隨年齡退化。但你那麼弱不是因為退化,而是根本沒練上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