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車日記:一輛自行車啟動行為改變的連鎖反應

今年六月買了人生第一輛公路自行車之後,只要找到兩三小時的空檔就去騎車。雖然單趟還不超過五十公里,一個月來也累積了將近五百公里。我對騎乘體驗的喜愛遠超出預期,行為也產生許多改變。來聊聊第一個月的心得。

GIANT Defy Advanced 2

非關運動

騎公路車當然有運動效果,而且有一定的強度。但是對我來說運動只是副產品。也就是說,就在享受騎乘的過程中,運動就自然發生了。我從來沒有為運動而運動的意志力,這輛車卻讓我的運動量非常顯著地增加。

行為改變

夏天很熱,騎車最好的時段是清晨。夜騎亦可,但比較危險。為了騎車,不知不覺間習慣了早起。如果是能騎車的日子,五點之前免鬧鐘自動起床。很像小朋友期待遠足。看氣象預報、打氣、著裝,天一亮就上路。

如果某天有時間騎車但天候不佳無法出門,或是天氣好但沒有空檔騎車,我就會在家裡踩滑步機。這是另一個改變。倒不是多愛運動(家裡這台滑步機原本已經愈來愈少用了),而是擔心幾天都沒動的話下次騎車可能會騎不動。

行為分析

正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在路上時,即時強化這一秒的行為的,是下一秒的體驗。當然會有一些期待,但真實的體驗永遠不是完全能預期的。這些意外的驚喜成強化物,驅動我繼續騎下去。

負強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某些不是那麼舒適的體驗反而讓我騎得更快,當然是在安全的前提下。例如氣溫升高,或是車流量變大。這些體驗的移除就是負強化,驅動我增加運動程度與速度。

後設認知

有些改變在騎乘體驗之中自然發生,但你未必總是意識得到它。例如當距離、坡度、路況、天候等影響騎乘難度的因素出現時,就比較能覺察到自己身體的狀況。換句話說,騎公路車也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身體的機會。

再往上一個層次,從人、車、路三者的互動中,你不只會體驗到自己的身體與心理,更會體驗到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不論是當下的你與當下這個世界,或是騎車上路之前之後的你與騎車上路之前之後的那個世界。

路上觀察

騎自行車上路也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觀察視角:比汽車近,比機車慢。例如清晨的高雄只要稍微來到郊區,沿途都是上班機車潮與工業區,空氣不是特別好。很多人每天工作與生活都得經歷這一切。市政府應該要更積極促成改變。

還有一次停紅燈,一位女士騎機車載兩個小孩停在旁邊。女士的婆婆(看態度大概是)從後方喊著「你聾了?叫你載我沒聽到?」追上來,想爬上機車但沒有成功。不確定晚上她們會不會大吵一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