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的「阿宅復仇論」

因為跟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相約格鬥,Facebook 創始人、Meta 董事長兼執行長祖克柏展開訓練。祖克柏在一張與兩位 UFC 冠軍的合照中展露了健美的肌肉線條與體態,成為話題。

Working Out

近年矽谷科技公司 CEO 健身蔚為風潮。2016 年的《經濟學人》這篇文章〈Revenge of the nerds〉就用「阿宅復仇論」解釋這個現象。文章的開場就是用祖克柏一年跑 365 英里的新年願望當例子。

這些事業有成的總裁們學生時期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經常被班上壯碩的同學霸凌。如今有權有勢有錢有知識有科技,遂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健身,把自己練得比曾經霸凌他們的同學更壯,文武雙全。

此謂復仇。當然「復仇」只是比喻。未必是直接針對誰的復仇,比較像是補償自己年少時的心理創傷。至少在美國的文化說得通。

在台灣多少大概也類以。我念國中時非常瘦弱。國三那年有一次放學離開教室晚了,就發現全班最壯的兩位同學一前一後守在門口。教室只剩我一人。兩位同學放話:「你出來就打你。」後來就是比耐性。我硬是不出去,要說我不敢出去也行。總之兩位同學比我先離開教室。

但台灣畢竟不是美國。尤其我念中學時是勤教嚴管、體罰盛行、少一分打一下的的升學主義之治,而非太平盛世。同學之間的霸凌跟老師對學生的傷害比起來都算不了什麼了。

我清楚記得有一次下課時間,一群學生在水龍頭下用冷水沖被打到又紅又腫又痛的雙手。我轉頭一看,旁邊是不久前說要打我的同學。說起來我們都有共同的敵人:這個教育制度,以及沒有人性的老師。

回到這個時代,健身的阿宅復仇論在台灣其實也很類似。在這幾年的健身風潮中你可以很明顯看到兩軌:傳統上偏向單純展示體態與力量的,或是更偏向強調知識與科技的。健身的主場正逐漸轉向後者。

知識的進展非常重要。重量訓練到上世紀末才普遍被接受(即使是美國),在那之前有氧仍是主流。吾輩中高齡世代對成長過程中較少接觸的重量訓練不熟悉,甚至排斥。運動經常不符合運動處方的原則,也未必適合自己。

Exercise

我自己在 2015 年年初開始探索「運動」這件事,就幾乎完全是知識驅動。那時我還是個超級討厭運動的肥宅,完全沒有運動習慣。因為工作需要了解光學心率錶與運動管理 app 並給一些建議,才開始做功課。

把運動教科書(運動生理學、運動營養學、體適能與運動處方、運動健康管理、運動社會學、運動心理學……)讀過一輪之後,覺得要自己動起來才會有感,以及印證書上講的。然後才開始試著提高身體活動量。

花了半年的時間探索,從不喜歡運動到喜歡運動,再到肌力有氧兼顧。真正開始持續運動已經是 2015 年八月底的事,至今持續 410 週未曾間斷。

人生有很長一段時期覺得自己不擅長也不喜歡運動,對體能與體態缺乏自信,如今跨越了那個落差。要說是復仇也好。但我會溫和一點地說:我終於照顧好那個年少時的脆弱自我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