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逛高雄的美式賣場,看看大家的購物車,豐衣足食,不老不窮。但是賣場裡明顯過重與肥胖的顧客愈來愈多了。肥胖是高雄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市政建設要能重建市民的生活型態,城市才有未來。
根據體育署 106 年《運動現況調查》各縣市過重或肥胖的比例,高雄的 38.3% 僅次於台東的 40.2%。當然肥胖不只是高雄的問題。調查的整體平均是 35%。這是全國性的問題。
肥胖是生活型態失衡的結果。要徹底解決,不能只是「減重」,而是要重建更平衡的生活。平衡的目標不外乎:經常運動、飲食均衡、睡眠充足、喜歡自己。
改變要從運動開始。藉由漸進超負荷,逐漸提高活動的強度、讓身體重新適應,個體在相當短的期間內就能體驗到體能的提升。而這會在心理上強化行為。
開始運動以後就會開始更注意營養攝取,飲食方式會跟著改變。運動能夠協助紓解壓力,改善睡眠。運動也是一種休閒,讓人樂在其中。正向循環於焉形成。
當市民從身體到心理都變得更強,同時透過運動建立新的人際連結,就會更喜歡自己也更喜歡自己的城市。此時不只自己的生活有價值,也樂意為別人創造價值。城市的經濟發展自然會跟著提升。
高雄雖然有些時日空氣不好,但宜候宜人。有山有海,適合各種休閒運動。如果再結合鄰近的屏東,其實整體條件就相當不錯了。有機會成為真正宜居的城市(現在當然還不是)。
有人倡議要廣設室內運動場館。這我同意。高雄這類設施的確相對匱乏。但不能只有這些。你如果不能先讓習慣坐式生活的人動起來,就算住在運動中心旁邊也不會去運動的。
大部分的高雄人平日連步行都很少了,怎麼可能運動?第一步一定是讓讓市民離開坐式生活,開始動起來,最簡單的活動就是步行。可步行性(walkability)是健康促進的基礎。
高雄的確需要更多的運動中心。但是更基本也更重要的,需要更好的步行環境。要徹底整頓騎樓與人行道,同時要更普及公共運輸。讓市民平常只需要步行、公共自行車、公車與捷運就能在城市中移動。
硬體以外,社群的力量也很重要。例如文化中心每天晚上都有好幾組有氧健康操的社群。雖不限性別,參與者還是以女性為主。但健康風險本來就較高的中年男性其實更需要社群的力量。
在地運動相關企業,例如捷安特與迪卡儂,也都有自己的運動社群。經常舉辦團體騎車、跑步等活動。值得政府支持與借鏡。
沒有什麼比休閒運動產業更能有效提升市民生活品質並帶動經濟發展。高雄是一個條件非常好的場域。高雄要發大財,就從好好生活開始,從運動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