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的龜兔賽跑

台灣已經連續二十八天無本土病例。這表示社區相當安全。對照其他國家現況,台灣做得不錯。但人們必須意識到,這並不是防疫的結束。我們還在剛開始的階段。

Cycling

我們經常為了自己不必封城、可以維持原本的日常生活感到幸運與驕傲。但是那些因為已經有社區傳播而封城的國家,尤其像西歐的英、法,其實相當懂得化危機為轉機,後來居上。

例如法國要用兩千萬歐元鼓勵大眾騎自行車:補助每人最高五十歐元的自行車維修費用,同時補助訓練課程費用並增設臨時停車設施。

為什麼呢?當疫情趨緩、解除封城以後,為了維持社交距離,公共運輸的運能必定不如以往。法國預測會降低 15%。因此預作準備。但是你看,這準備完全符合健康促進與生態交通的大脈絡,而不只是為了解決短期問題。

英國也在積極鼓勵大眾步行與騎自行車通勤。初始動機跟法國一樣同樣是為了保護公共運輸(英國計運能降得更多,最多降 90%),但也一樣是符合永續性的長遠目標。跟法國一樣,也是硬體與政策雙管齊下。

為什麼不是鼓勵自己開車?當公共運輸運能降低,如果這些不搭公共運輸的人都自己開車了,塞車會更嚴重啊。所以自行車與步行是唯一的機會。

其實英國大眾也意識到應該如此。英國的自行車銷量早已因為疫情而大增了。在世界另一頭的澳洲亦然。店家甚至必須暫停維修服務,技師都在忙著組裝新車。以前沒時間沒動機騎車的,現在因為疫情的關係都有了。

問題發生了當然要解決。第一世界國家畢竟是第一世界國家。不是真的只想著短期的解決方案。即使是因應危機的改變都有永續性。

反觀台灣,我們一方面極為幸運地沒有經歷非常大幅度的改變,但早期的成功反而讓人們少了危機意識。也因此較缺乏大破大立的動機。

當國家遇上了重大的公衛事件,災後重建的焦點就是透過預防,讓人民更健康。怎麼預防呢?藉由環境與政策的重新設計,引導人們過更健康的生活,提升健康,降低意外與疾病的風險。提高身體活動量以外,還要提升飲食與睡眠的品質。簡言之,政策更永續,社會更宜居,人民就更健康。

當然,即使在連結兩個潛伏期都無本土病例的現階段,仍然應該遵循防疫新生活指引;維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高風險族群避免群聚,外出維持良好衛生習慣、保持社交距離並妥適評估風險。

台灣的確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全球大流行的防疫上是相當領先的。但是一開始領先未必到最後還領先。就像很多人從小拼第一拼到考上第一志願以為人生就此圓滿,實際上人生都還沒展開呢。

大家加油!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