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2014-01-21。
蔡志浩是……
- 使用者經驗顧問,致力尋找認知與設計交集的認知心理學家,高雄市民。
- 年齡,呃,早已經符合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 20 條得申請登記為總統、副總統候選人的條件了。(嘆)
- 22 年網齡,擁有個人網站至今已 19 年,在個人網站以中文發表個人想法也已有 17 年的歷史。
- 喜歡用純手工的方式以 XHTML 和 CSS 寫網頁。
- 很早就開始關心中文資訊標準與技術,並且認同開放原始碼社群。
- 用 C 和 Perl 寫的小程式及用這些程式整理的資料,都以 GPL 或 Creative Commons 的授權發表在我的技術首頁。
- 使用的開放原始碼軟體包括 Ubuntu Linux、OpenOffice.org、Mozilla Firefox、Mozilla Thunderbird、Nvu、GIMP、Notepad++、BitTorrent、FileZilla、Miranda IM、Pidgin 等。
- 喜歡看各種電影,喜歡在心理學的脈絡中談電影,也喜歡在電影的脈絡中談心理學。
- 最喜歡的電影: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 期待深愛的家園能夠更美好,也願意為此理想貢獻一己之力。
我好像應該再寫些學經歷或豐功偉業,讓自己看起來很權威很了不起,而不是只寫些個人的喜好。但是,如果需要強調自己學經歷的顯赫才能讓讀者認同我的論點,豈不是太遜了。
我當然知道訊息來源的可信度會影響訊息的說服力,但我寧可從個人的論點被認同的過程,一點一滴累積我的可信度。畢竟,在這個 Web 2.0 的年代,由讀者建立的口碑比由自己塑造的形象重要多了。
再說,一般人上網通常是為了尋找某些特定類別的訊息,而不是尋找某些特定身分的人;想一下你每天搜尋所用的關鍵詞,大概就能體會這點。
這正是網路生態的弔詭之處:一方面,不管是十年前的個人網頁或現在的部落格,網路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表達自己。可是另一方面,人們上網時的注意焦點通常在訊息,而不是個人。很多人弄不清楚這點,興致勃勃地做了個人的網頁或部落格,一開始寫得很起勁,後來發現都沒人來看,就不再更新了。
網路和現實世界一樣殘酷。或者,我應該說,更殘酷。在現實生活中,你不喜歡某個人,至少還會說點場面話或客套話。在網路上,你看某個網站不順眼,甚至只是下載某個網頁的時間久了一點,你馬上就會按「停止」或「上一頁」離開。
所以,你說的話比你是誰重要。在網路上,大部分的人是因為接觸了你的言論或作品而認識你,而不會先認識你再去接觸你的言論或作品,除非你已經非常出名。
再談訊息來源的影響力。一個值得一提的研究發現是,讀者也不總是受到訊息來源的影響。只有在訊息內容與讀者的個人生活相關時,讀者才會注意訊息的來源,並對訊息的論點與意涵作更深入的思考。即使訊息來源的可信度有影響,那樣的影響力通常只發生在接收訊息的當下。過了一段時間以後,讀者往往不記得訊息的來源,而使訊息來源可信度的影響力降低。舉個簡單的例子,明星八卦不論是從大報或小報傳出,到後來影響力都是差不多的。
總之,我說的話比我是誰重要。如果還想對我有更多的了解,可以問 Google、Yahoo! 、百度或各大搜尋引擎。網上有幾位跟我同名同姓的人,如何判斷哪些網頁與我有關,就留給您當成小遊戲了。當然,您也可以直接寫信問我。您可以使用我的個人首頁上所列的電子郵件地址與我連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