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運動七年記:健康是動與靜、訓練與生活的平衡

持續運動第 365 週,滿七年。總共 3,039 次,2,078 小時。平均每週 8.3 次,每次 41 分鐘。第七年各類型運動佔總時數比例大致是跑步 61%,肌力訓練 29%,步行 5%,自行車 5%。

Running

連續運動的七年期間,COVID-19 疫情就佔了將近三年。這是一場健康危機,也是生活危機。健康面臨陌生病毒的威脅,生活連帶地跟著大幅改變。

運動紀律的維持首先面臨挑戰。疫情嚴峻時,戶外活動的口罩規定及運動場館的進出限制都會打斷疫情前建立的習慣。但無論如何還是要維持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足夠強度的運動。

接下來要思考的就是什麼「不能」妥協。運動表現可以妥協。訓練量降低,體能與表現不可避免地就跟著降下來,沒問題,日後都練得回來。但是訓練強度仍然要足以促進健康。尤其面臨健康危機,健康是更不能妥協的。

換句話說,疫情前就是專心享受運動,順便促進健康。但這兩年多來則是更常思考健康。不只是衛生習慣與疫苗接種,更包括運動重心的調整。例如避免過度訓練不慎受傷或影響免疫。

在即將進入後疫情時期的此時回過頭來看,我覺得過去兩年的運動紀律就是從一開始的失衡到後來的重建平衡:以健康為軸,重建動與靜、以及訓練與生活的平衡。

過去這一整年剛好也完整接種了四劑 COVID-19 疫苗。去年七月第一劑(AZ)、十月第二劑(AZ);今年一月第三劑(Moderna)、七月第四劑(Novavax)。 也算是訓練的一部分了。

以往談到「健康」,很多人會聯想到「養生」或「保養」。但是健康是主動承受適度風險訓練出來的,不是保養出來的。如果從頭到尾都只有迴避風險,只會愈來愈不健康。個人如此,政策亦然。

過去這一年看到很多人過度恐懼接種疫苗的極低風險,甚至堅持非某牌疫苗不打。同時卻放任自己的生活型態持不健康,反而增染疫及各種急重症風險。一來一往,最後風險反而更高。

真要為健康堅持也該堅持能夠積極促進健康的事:良好的睡眠,規律的運動,以及正確的飲食。訓練自己吃健康的食物,迴避不健康的飲食。你原本愛吃什麼不重要。正確的食物吃多了你就會習慣進而喜歡了。

健康,不進則退,不可能輕鬆維持。唯有劇烈運動(相對於你當下體能的中高強度)才足以維持健康。不管你年紀多大,就是要一輩子維持積極訓練的態度與行動。

也不要覺得健康是「老人話題」。以前的人年輕糜爛,中年消耗,老了才關注健康。反正來日無多。如今來到高齡化的時代,年輕時就必須過得非常健康了。

尤其在全民健保及高齡化趨勢下,再年輕,不健康的生活都不該是選項。你當然還是有過不健康生活的自由。但那樣的自由只會造成別人、以及你自己的未來的負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