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美術館《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除了展出黃土水的大理石裸女雕像〈甘露水〉,亦展出同期藝術家的畫作。我也因此發現了莊世和,台灣第一位抽象藝術家。
二十世紀上半葉世界美術史的進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從具象到抽象。莊世和是台灣同期藝術家之中少數追上浪頭並衝出自己風格者。所以當我看到莊世和十八歲那年(1941)的充滿立體主義實驗精神的〈武藏野之春〉立即被吸引。他的另兩件作品,〈布市〉與〈室內靜物 B〉,亦是同時期的抽象作品。
形塑一件作品的不只是藝術家與他的工具,還有藝術史的進程,以及社會與文化的時空脈絡。甘露水是一把精準的鑰匙,開啟一個塵封的時代。找到鑰匙與走回時代的過程都很迷人。
我有點像是跟著甘露水掉進兔子洞,進到另一個時空。
年輕時好奇自己為什麼喜歡或不喜歡什麼,認真沉浸過美術史。印象派及之前的作品我能理解其時代意義與美,但僅止於理解。只有來到二十世紀的抽象階段,才真的感覺到愛。甚至當年還到紐約現代藝術美術館(MoMA)朝聖。
另一方面也覺得自己太鄙陋。莊世和就住屏東,兩年前辭世。我直到大師走了兩年才開始重新認識其人其作。
剛好高美館的另外兩個展,《南方作為相遇之所》與《抽象高雄》,都有莊世和的作品。所以我就再找時間把三個展全部仔細看過一遍,也順手作了十三件作品的筆記(總共應該有十五件)。以下大致依作品年代順時序列出。藝術家一輩子創作實驗,通常晚期的作品最抽象、成熟,藝術成就最高。莊世和亦然。
高美館《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抽象高雄》、《南方作為相遇之所》三個展彼此交疊、互補與延展,建構寬廣的視界。無比精采。展期都只剩兩個月左右,朋友們請把握機會。
藝術成就愈高,抽象性也愈高。如果你對抽象藝術感到陌生,我有幾個小小的指引。
- 藝術欣賞需要訓練。要敞開心胸做功課,不要因為看不懂或不喜歡就拒絕作品。
- 專注覺察當下的感受,想想為什麼。回家做功課再覺察、再想一次。如果還有機會,再看一次。
- 現場解說牌看人事時地物基本事實就好。細節解說有時投射太多策展者的主觀詮釋,對藝術欣賞反而是干擾與限制。
藝術欣賞需要訓練。如此你才懂得鑑別看到的「美」是美術館、藝廊或藝品店等級。我的高中美術老師洪根深、大學美術老師倪再沁兩位神人是我藝術欣賞的啟蒙。
武藏野之春(1941)
東京灣的故事(1941)
畫室一角(1941)
思故鄉(1942)
詩人的憂鬱(1942)
建設(1952)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憧憬(1957)
風景(1957)
阿里山之春(1957)
戰地夢出擊(1962)
海的聯想(1984)
山之頌(1987)
都市的憂鬱之一(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