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車日記:兩週年回顧

前年六月底開始騎公路車,至今滿兩年。143 次騎乘,5,312 公里。因為騎車,開始學習運動,並重新認識自己。豐富了生活,也進入新的專業場域。一生因此而改變。

Cycling

回顧第二年與第一年的差異,除了騎乘技能與體適能的持續提升,主要有三。

  • 完騎儀式很多人每趟騎乘都有個完騎儀式。看過不少抽菸的。我則是逐漸建立自拍留個記錄的習慣。畢竟並不總是有車友同騎。這儀式通常在最高點,或是折返點。
  • 摔車意外摔車難免,但今年二月八日摔得最重。摔掉一顆、斷了兩顆門牙。兩個月後復元,裝上三顆全瓷假牙,重建完成。不摔一次,不長一智。學到教訓,更專注,把技巧練得更好。為承擔風險作更好的準備,重新出發。
  • 長程挑戰四月八日騎了人生第一個一日兩百公里騎乘,高雄市區往返墾丁。這天剛好摔車滿兩個月。雖然此時已完成重建,體能也回復九成,但我更需要超越受傷前的極限。這次的兩百公里對我意義重大。

來到第二年,對自行車文化也有更深入的觀察。表面上,自行車騎乘或運動看起來是一件很單純的事。但作為交通、休閒、運動或健身工具,彼此是完全不同的典範。

  • 交通:替代其他移動方式。上班通勤,騎到市場買菜,諸如此類。
  • 休閒:以比步行長的距離與比汽機車大的自由度增加休閒的樂趣。
  • 競技:自行車做為一種競技運動。同時訓練技能與體適能,但焦點在前者。以更好的體能促進更好的競技表現。
  • 健身:自行車做為一種健身工具。同時訓練技能與體適能,但焦點在後者。以更好的騎乘技能促成更好的體適能訓練。

每個人跟車的關係都不一樣,四種模式的比重也不一樣。我自己的比重大約是:健身六成、競技三成、休閒一成。僅極少的情況,公路車會被當成交通工具。

純粹交通用途的騎乘還是以各地的公共自行車為主。估了一下,兩年來利用公共自行車移動至少 32 次,累積里程 194 公里。實際次數與里程可能更多,因為不是每次都有記錄。

回到公路車。「車友」的身分當然還是很強的內團體認同。但不是每個穿著車衣奮力踩踏公路車的人都有完全一樣的目的。有人重競技,有人重健身,也有人重休閒。每個騎車的人最後都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組合。

你如果剛開始騎公路車,更要記得這點。你當然要學會正確的技能,也需要持續提升體適能,更需要享受休閒的時間。但你必須花一點時間去感受,去辨識自己騎車的主軸。

也許你沒那麼愛騎自行車。畢竟每個人偏好不同。無妨,先動起來再說。多做、勤學、積極探索,你會找到那個能改變你一生的運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