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車初體驗:從探索世界到發現自我的旅程

我原本騎自行車非常隨興,就是騎跨界車在市區二十公里繞個小圈。久了之後就想擴大範圍:從市區延伸到郊區,甚至是城際旅行。這兩週開始騎公路車,幾趟下來練習了兩百公里,也累積了一些初步心得。

Bicycle

離開市區

剛開始的前兩趟比較保守,選了習慣的二十公里路線讓自己逐漸適應新的騎乘方式。之後四趟就是每趟四十公里,分別是從高雄市區往返大坪頂、紅毛港、第一科大與阿公店水庫。

找到適合離開市區的路徑就是有趣的挑戰。要避開:車流量大的路,路邊違停太多的路,鋪面品質太差的路。通常適合的路會是與幹道平行的次要道路。之前市區巷弄穿梭的經驗有幫助,Google 街景也很有用。

這段過程的樂趣就是用一種有點陌生的方式出城,快速探索城裡那些之前可能從未造訪過的角落。這路線不適合開車,甚至不那麼適合騎機車。速度可能慢些,但是也安全些。在城裡騎自行車跟移動中的車輛不小心踫撞就是大車禍。

來到郊區

來到郊區就可以加快速度,紅綠燈也比較少。這個過程同樣很有樂趣。因為速度還是比開車或騎機車慢,比較有機會觀察沿途的人事物。例如最近幾趟騎乘都會穿過工業區,不論建築或人文都與市區不同。

開始騎公路車,也開始對台灣的道路品質更敏感。有些郊區路段或許因為維護較不頻繁,路面凹凸不平,坑坑洞洞,還有各種大小的碎石與掉落物。慢車道的狀況通常比快車道差。再加上公路車胎壓高又沒有避震器,騎這些路段就很不舒服。

不過大部分的時候,只要天候與路況良好,還是很享受的。我一直都很喜歡公路,不論在美國或台灣。之前還寫過好多文章。但是原本的體驗都是以開車為主。很高興多了一種體驗公路的方式。

發現自我

騎自行車始終是與自己相處的過程,即使與人同騎也一樣。上了路,就是從日常生活與工作的角色抽離一段顯著的時間。扣掉分配在路況的注意力,剩餘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那是非常療癒、甚至更有創造力的過程。

而當逐漸拉長騎乘距離,把自己的體力推到習慣的範圍以外,更是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我很驚訝地發現我對騎乘體驗的喜愛成了一種強化物:為了能夠騎得更遠,獲得更多更棒的騎乘體驗,我會想要更認真提升體力與耐力。

使用者真的很少清楚知道自己的需求。兩週前我無法預期自己會因為改騎公路車而有怎樣的行為改變,無法預期這些改變會帶來怎樣的新體驗,更無法預期這些新體驗會如何持續改變行為。雖然一開始有一半的動機是因為買了車就要經常騎不然就浪費了,但動機很快就轉為內在的興趣。

我歡迎這樣的驚喜與改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