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逝世二十週年

二十年前的今天,1988 年 1 月 13 日,蔣經國在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任內病逝,享壽 78 歲。此事自然成為 14 日各大報的頭條新聞,而《聯合報》高屏澎版剛好在同日刊出我投稿的專欄文章「交通問題嚴重性將日增、未雨綢繆從三方面著手」。文章內容與蔣經國無關,但我有機會投稿,卻與蔣經國解除報禁有關。

蔣經國在過世前不久宣佈解除報禁,原本只有三大張的各大報都立即增加了許多版面。版面增加,稿件需求量也增加。《聯合報》新增了地方性的高屏澎版,並開闢了「地方人談地方事」專欄。當時念高三的我已經在週記上評論了三年的時政,看到有投稿報紙專欄的機會當然不會放過,就抓了幾張稿紙寫了篇文章寄去。

交通問題嚴重性將日增、未雨綢繆從三方面著手」正是我投稿的第一篇文章。文章、日期、以及時空背景,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Taiwan 2.0》的副標題「期待一個更美好的台灣」,其實就是源自這篇二十年前的文章的最後一句話。在那之後,我又寫了「提升文化水準應循序漸進、建立書香社會乃首要工作」與「徹底消除高雄市空氣污染、須全體市民工廠共同覺醒」,報社編輯也都接受刊登。

蔣經國過世不久,高雄市政府舉辦追思大會,動員許多中學生參加。我覺得這樣的活動不是這個時代該出現的,寫了篇文章批評此事投書《聯合報》。我還記得,我寫得很委婉。我說我尊敬蔣經國,徒具形式而無實質的活動讓我不悅。然後我說,這樣的活動不是這個時代該出現的。兩天後接到編輯來電,很客氣地說認同我的想法,但以當時氣氛不適宜刊登。我當然可以理解,也感謝編輯願意親自致電一位高中生說明退稿原因。

回想起來,1985 到 1988 年我念高中的三年期間,台灣社會的變遷是很劇烈的。例如舞禁,就是在我上高中那年解除的。記得舞禁剛解除的那段時間,很流行由各級政府為學生舉辦「健康」的大型舞會。到了高二那年,髮禁也解除了。然後,是戒嚴、黨禁與報禁的解除。

在那樣的環境成長,你很難不會想要更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還記得剛上高中那年,我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在高雄市文化中心的圖書館讀完所有關於美麗島事件的報導。之後的幾年,我讀關於台灣社會變遷與政治發展的書的時間,比讀教科書的時間還多。那時,最常想的問題就是「台灣要往哪裡去」。

那些年,除了閱讀,我也會固定把思考的過程整理在週記上。我每次總會寫到四頁,所以到了學期末我的週記都是兩本的「合訂本」。高中前兩年的週記因為師長們奇文共賞爭相傳閱而遺失了,現在我手邊只有高三的週記。

我一直覺得很幸運,能夠有機會在那幾年親眼見證、親身經歷那段台灣社會豐沛活力逐漸被釋放出來的過程。那巨大的能量推動著生活在台灣的每一個人,讓我們必須更敏銳地觀察,更批判地思考,更深刻地反省。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懷念,也很感動。

蔣經國逝世二十週年的前一天,台灣順利舉行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回首過去這二十年,台灣的政治更民主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是,我總覺得這個社會愈來愈不懂得自我反省。人們忙著批判異己,彷彿自己已經是完美的了。我在「二十年之後」一文中問了這些問題:

跟二十年前相比,現在的台灣人不再亂吐檳榔汁了嗎審美觀變好了嗎休閒活動更健康了嗎更懂得遵守交通規則了嗎知道怎麼排隊了嗎鑽法律漏洞的習性改變了嗎更懂得尊重別人了嗎能夠理性思考了嗎視野更開闊了嗎精神生活更充實了嗎更有人文素養了嗎

這次的立法委員選舉,讓我再次感受到來自社會的反省力量。我希望從今以後,台灣能從過去幾年少數政治人物煽動的各種政治妄想中回歸現實。二十年前,來自社會的力量促使威權時代的蔣經國推動各項改革。在今天的民主台灣,我們比過去更需要這樣的力量。只要這個社會能夠持續自我反省並找出前進的方向,不論是哪一個政黨執政,台灣永遠都不會輸。

延伸閱讀:二十年之後三月學運在高雄與歷史疏離,危機誤解接踵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