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政治觀察與評論

高雄大爆炸的第二天,我想起所謂的經濟奇蹟。十大建設就有三項在高雄:造船、煉鋼,以及這次釀災的石化。威權時期,台灣的經濟發展抄了太多捷徑。就像高雄市區那些沒有人搞得清楚哪些公司在哪幾年在哪條路埋設了運送哪種物質的管線。

Read More 從來沒有奇蹟

台灣人民一直有很多憤怒。憤怒的不是只有年輕人,也有中年人。人們領著不能反映自己付出程度的低薪,緊抓著沒有成就感但需要它來養家活口的工作,掙扎著尋找能夠發揮能力的舞台卻不可得。有些人原已習得無助,又被這陣子年輕人佔領立法院與行政院的衝撞喚起了希望。

Read More 憤怒背後的社會脈絡

去年公民 1985 行動聯盟發動二十五萬人凱道送仲丘,今年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發動佔領立法院。這兩波由年輕人發動的新型態群眾運動都吸引了相當多人的支持。當然,不是沒有爭議。但別急著評論單一事件。

Read More 佔領立法院之後

宣布參選台北市長的連勝文,日前接受訪問時以「都是靠自己」回應「靠爸」的批評。我當然理解連勝文的意思是要強調自己的能力,但「靠爸/媽」在本質上也是一種資產、勞務或時間的代間移轉(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每個人都會經常接收父母移轉的資源,不需要否認。

Read More 關於「靠爸」

由國科會改制的科技部三月三日正式成立,負責推動全國科學發展與技術研究及應用。但是科技部要如何在推動科學發展上超越它的前身國科會,在推動技術研究及應用上與經濟部技術處作出區隔?科技部到底為了什麼存在?

Read More 科技部的挑戰

「是那種碰觸的感覺。走在任何城市,你和人們總會踫撞或擦身而過。在洛杉磯,不會有人來踫到你。我們總是在玻璃和金屬組成的車廂裡。我想我們就是太懷念碰觸的感覺,才會為了想要有些感覺而撞在一起吧。」這陣子,在高雄捷運的車廂內看著來自各地的人們,總是會想到電影《衝擊效應》開場的第一段話。

Read More 碰觸的感覺

二十年前的今天,1988 年 1 月 13 日,蔣經國在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任內病逝,享壽 78 歲。此事自然成為 14 日各大報的頭條新聞,而《聯合報》高屏澎版剛好在同日刊出我投稿的專欄文章「交通問題嚴重性將日增、未雨綢繆從三方面著手」。文章內容與蔣經國無關,但我有機會投稿,卻與蔣經國解除報禁有關。

Read More 蔣經國逝世二十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