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開講:高雄的綠色交通

九月二十六日應邀上公視《南部開講》節目,與高雄市交通局張淑娟主秘、捷運局鍾禮榮副局長、吳益政議員以及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李克聰老師討論高雄的輕軌與大眾運輸。時間有限,很多話沒機會說。從事前準備的內容挑出重點,整理成此文。

2014-09-26 Nanbu Kaijiang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以往高雄的大眾運輸都不是真正面向大眾。例如公車多半以照顧弱勢族群為主。直到今天,公車上青壯年族群依然很少。高雄的大眾運輸政策應該要跳脫舊思惟。要找出目前不利用大眾運輸的市民的潛在需求,據以設計能夠滿足需求的服務。這才是真正的大眾運輸。

Kaohsiung City Bus

機車數量年年增加,政府習慣用外部成本內部化的方式試圖減少騎機車的行為。但外部成本內部化是一種處罰,而處罰不是改變行為的有效方法。如果大眾運輸無法滿足需求,人們只會更怨恨政府,然後繼續騎機車。

Scooters (Zhongzheng 1st Rd.)

如果只看單次移動的內部成本(時間與費用),大眾運輸很難贏得過機車。但是時間不是唯一的價值,問題也不只是運具的選擇。我們需要啟動整個生活態度的轉變。騎車或開車的人很少真正有機會在移動時觀察、體驗與欣賞這座城市。大眾運輸提供了很好的視野與機會。安全、舒適、以及人際交流,當然也是大眾運輸能帶給人們的價值。

Kaohsiung Mass Rapid Transit

習慣的改變很困難。首先必須確保大眾運輸的確能夠滿足需求,再來就是藉由設計來促成下列三個條件同時出現。

  • 能力:捷運與輕軌的軌道都是固定的,仍需依賴公車的轉乘與最後一哩的步行,才可能發揮效益。個體需要有搭公車與步行的能力。然而目前公車的路線規畫與發車頻率皆讓民眾利用起來很困難,人行道與騎樓亦經常因為被佔用造成步行的困難
  • 動機:個體需要有使用大眾運輸的動機。然而人們太習慣目的導向的生活,只想儘快從甲地移動到乙地,沒有想過轉換視角體驗移動過程中的驚喜與樂趣
  • 觸發:即使有了能力或動機,行為還需要被觸發才會出現。例如透過設計:提醒個體可以利用某些運具,漸進地引導個體完成某些使用行為,或是幫助個體感受到自用運具的外部成本以及大眾運輸能夠帶來的價值。

Messy Sidewalk

高雄市公共自行車 City Bike,不論註冊帳號、管理卡片或租還車介面都沒有台北的 YouBike 易用。例如租賃站每次只能一個人租車,讀卡連線時間又長,人多就得排隊等很久。

City Bike (Kaohsiung)

最後還要提醒,最能滿足本地公共運輸需求的,未必是傳統的大眾運輸系統。服務的創新不應該受到既有模式的限制。「計程車彈性運輸服務」是一個有意思的嘗試,但仍局限在公車的框架。不論是發現需求或滿足需求的方式,都應該要有更多的可能。

延伸閱讀

更多「高雄人談高雄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