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台個人電腦是 1983 年台灣山寨的 Apple II,當時中文系統還不成熟。到了 1989 年的 IBM 相容 PC 時代,有了倚天中文系統,電腦才正式成為生產力工具。那年剛升大二的我開始用電腦寫作業,至今仍保留所有列印原稿。掃描了幾頁與大家分享。
1990
1990 年四月,大二下學期「心理實驗法」實驗報告。飛碟二號的年代(我用的是光電二號中文卡),螢幕顯示 16×16 字型,可列印 24×24 明體字型。當年的點矩陣印表機解析度一般都是 180 DPI。以下兩張掃描,第一張 21.5×11.6 公分,第二張局部放大的是 5.4×2.9 公分。
1991
1991 年五月,大三下學期「諮商理論與技術」讀書報告。飛碟四號的年代,列印字體除了明體,還新增了楷體與隸書。當時能印出有點曲線的楷體是很新鮮的事,報告封面就用上了。但楷體在小點陣會糊成一團,所以在內文僅將楷體用於標題。
1992
1992 年一月,「電腦在統計方法之應用」期末報告。那時我開始使用新翰藝中文出版系統。這套系統的排版功能比我當時使用的文書處理與資料庫軟體「彗星神燈」強大許多,也內建更多中文字型。例如黑體與仿宋。當然,寫報告時也用上了。印表機也進入了噴墨的時代。
1994-1996
1992 年大學畢業,到中正大學念碩士班。還是使用彗星神燈與新翰藝寫作業,只是我念碩士班時所有的作業都是用英文寫作(我對自己的要求)。1994 年的碩士論文也還是用新翰藝排版。
1994 年碩士班畢業,到美國念書。持續用了一兩年倚天中文,Windows 95 上市,我也在 1996 年年底買了人生第一台筆記型電腦。之後,中文電腦的世界就進入現代的電腦使用者比較熟悉的階段了。
我大概要到 1998 年之後的資料才有數位記錄,在那之前的電腦都太不穩了,數位記錄早就全部毀損於那些次數多到數不清的電腦當機了。留下來的,多半也就是這些列印的文件原稿。
後記
包括我自己在內,很多設計圈的朋友都對台灣各級公務機關的「標楷體強迫症」感到不太能理解。我本來也想酸個一兩句。不過當我回過頭去檢視自己二十多年前留下來的印刷記錄,回顧中文電腦的演進,也想起那個「電腦能列印楷體是件新鮮事」的年代。
看著眼前的舊報告,心想既然都搬出來了,就在放回去之前順便掃描個幾頁吧。遂有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