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公車:十五年來的體驗,以及展望

週末搭捷運到鹽埕埔站逛了一下 SKB 文明鋼筆。之後要到漢神百貨。順手查了一下 11 路公車即將抵達。搭個公車,四站就到百貨門口。

Kaohsiung City Bus

我是從十五年前高雄捷運開始營運之後才開始積極搭公車的。當年高雄市公車幾乎沒什麼人搭。班次少又常脫班,司機經常急加速急煞車,還常常罵乘客。很多地方公車到不了。2008 年我寫過〈高雄捷運接駁公車〉、〈高雄捷運最大的困境〉與〈高雄市公車搭乘指南〉,記錄當時的乘車挑戰。

事實上,早在 2006 年,我就在〈高雄捷運最大的隱憂〉提到過公車的重要:「高雄捷運如果沒有完善的公車路網來支撐,高雄人如果沒有透過公車系統建立使用大眾運輸系統的習慣,高雄捷運就駐定要虧損。」

捷運通車的第二年,2009 年寫過〈捷運起跑了,公車呢?〉與〈公車體驗在高雄〉表達對公車整體服務品質未能提升的憂心。軌道只是骨幹,沒有公車路網與之結合,就難有便捷之效。

2009 年高雄市啟用了全台灣第一套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也算部分彌補了公車之不足。來到第二年,高雄市公車總算是比捷運剛通車時改善一些。我搭車也更自在一些,頻率也更高一些。那時寫過一篇〈公車帶給我的視野〉。2010 年寫了〈搭公車,在高雄〉。

縣市合併之後,公車路網必然必須擴展與延伸。2011 年寫了〈公車體驗在高雄:縣市合併之後〉,分享對這個新的公共運輸里程碑的觀察與體驗。

我在高雄搭車公車的習慣也逐漸類化到其他縣市。不論到哪都儘量利用當地的公共運輸系統。也因為經常從使用者經驗設計與服務設計的角度觀察各地的公車與客運,後來也因此和公路總局連上線。

各地不夠完善的公共運輸使用多了,邊探索邊學邊做功課,也逐漸建立自己的觀點。2014 年,高雄市交通局與交通部公路總局合辦《公共運輸的發展策略研討會》,我很榮幸應邀出席發表二十分鐘引言〈公共運輸的使用者經驗〉。

2015~2016 年環狀輕軌第一階段通車,2020 年公共自行車轉換為 YouBike。這兩個新服務一方面彌補了公車服務之不足,一方面也把轉乘的需求向外擴散。更多人在城市的更多角落有搭公車的需求。

最後是 2023 年開始的公車城鄉票價一致化,以及 399 元交通月票。這個最新的票價變革與月票服務必定會吸引更多人使用公共運輸。再加上年底環狀輕軌即將全線通車,一如當年捷運通車,對公車服務來說,既是需求的提升,也是升級的壓力。

總結十五年的高雄市公車搭乘經驗,我感受到顯著的進步。尤其跟到其他縣市搭公車的體驗相比,更為明顯。但是跟高雄捷運、輕軌與公共自行車的進步相比,公車的進步又顯得不夠快。

隨著七月開始跨區交通月票即將上路,公車的角色又更至關重要。期待高雄市公車能在過去十五年的基礎上再提升,讓市民生活與公共運輸更緊密結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