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八年一月十四日,我在聯合報高屏澎版「地方人談地方事」專欄發表了一篇評論高雄市交通問題的文章:「交通問題嚴重性將日增、未雨綢繆從三方面著手」。「三方面」指的是公車問題、停車問題與捷運問題。
當年,我還在高雄市念高中三年級,是標準的公車族。回想起來,我真的不記得有人比我更早提出高雄市的捷運需求,也不記得有人像我一樣很早就體認到公車與捷運問題必須一齊討論。十八年過去了,公車問題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有惡化的趨勢。捷運不僅仍未通車,而且弊案頻傳。十八年來,高雄市經歷了這麼多任市長,到底有沒有哪一位是有遠見的?
高雄捷運開始興建以後,我一直認為最大的隱憂不是弊案,而是一件更嚴重的事:順利通車以後,誰會想要搭捷運?我要說的不是市民會因為弊案擔心工程品質而不敢搭捷運,那種話現在每天上談話性節目的阿貓阿狗也會說,沒什麼了不起。我們先假定高雄捷運工程品質沒有問題,再問一次:順利通車以後,誰會想要搭捷運?
高雄捷運只有兩條線,大概只有和現在的公車路網重疊的部分,會讓這部分公車族有意願搭捷運。就算捷運通車後高雄市比照台北經驗調整公車路線將轉乘制度建立起來,讓相當比例公車族也都有意願搭捷運,以高雄市有限的公車人口來評估,捷運勢必無法存活。
絕大多數的高雄市民都使用自己的交通工具,不習慣利用大眾運輸系統。高雄市南北狹長,但市民甚少需要在高雄的的南北兩端往返。大部分的時候,市民駕車或騎車的起點與目的地之間的距離都是很短的。尤其是機車,可以直接由起點的門口騎到目的地的門口,任何其他的交通工具都沒有這種便利性。再加上高雄天氣好,雨季不長,機車其實是非常有適應性的交通工具。
高雄人即使開車還是維持了騎機車的習慣,就算停車也是不分汽機車的。如果住家樓下有騎樓,自家的車往往就直接開上去。開車去拜訪朋友,往往也是直接把車開上朋友家門口的人行道。所以高雄市新鋪設的人行道都裝有各種奇怪的柱子或柵欄,阻止汽車開上去。
要讓這些市民願意搭捷運,等於是要他們他們放棄一件比較方便的事,改做不方便的事。不是不可能,但有極高的難度。如果不信的話,可以問問那些自己有交通工具的高雄市民。如果可以從 A 點騎車或開車二十分鐘直接到 B 點,誰會願意從 A 點走五分鐘的路到捷運站,等十分鐘的車,再搭十分鐘的車,出捷運站後再走五分鐘的路到 B 點?
這跟台北市的經驗是完全不一樣的。大部分台北市民原本就有使用大眾運輸系統的習慣,習慣走一段不算短的路去搭車,搭完車再走一段路。從搭公車轉為搭捷運,轉換很平順。高雄市的大眾運輸系統不發達,市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市民習慣來說,高雄市的都市化的程度並不高,比較像是有一百多萬人口的農村。
高雄市需要捷運,但高雄人不是台北人。高雄捷運如果沒有完善的公車路網來支撐,高雄人如果沒有透過公車系統建立起使用大眾運輸系統的習慣,高雄捷運就註定要虧損。營運得愈久,虧損就愈多。身為一個期待捷運十八年的高雄市民,我實在不願意見到這種情況發生,但現在看來似乎無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