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 451 度

Fahrenheit 451《華氏 451 度》是 1953 年美國科幻作家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的小說,描述人們被禁止擁有與閱讀書籍、消防員負責放火焚書的未來世界。法國導演楚浮 1966 年改編自原著的電影讓我印象深刻。近日閱讀汪達數位重新翻譯後以電子書形式發行的直排中文版,別有一番感觸。

每一本科幻小說、每一部科幻電影,都是哲學的思考實驗。在六十年前美國剛有電視的年代,行為主義(behavioralism)仍盛行。布萊伯利從當時的觀察想像電視普及之後的未來世界樣貌:電視帶給人們立即與確定的刺激與滿足,就像史金納箱(Skinner box)裡的老鼠壓桿取得食物一樣。人們不再關注國家大事,也不再閱讀。

在那個想像的未來世界,閱讀是有害的。閱讀啟動一個人的思考,思考讓這個人的行為無法被預期,經常驚嚇到身邊的人。大家都害怕不確定性。於是在科技進步到房子完全防火之後,消防員的工作變成阻止人們閱讀。他們會逮補閱讀的人,並放火燒了他擁有的所有書籍。

這故事太誇張了?等等,我們現在不是每天都聽到「人們不再閱讀了」的抱怨?我們的電視不是都沒有真正的新聞?我們的出版社不是每天都在抱怨書賣得不好?布萊伯利在六十年前想像不到網際網路的出現與普及,但人們的注意力被越來越大量的刺激分散,每次都只能消化一點點訊息,這和故事裡的世界並無二致。

故事的主角,消防員蒙塔格,在一次焚書的過程中親眼目睹婦人在烈焰中與她的書同歸於盡。他開始思考這整件事的意義,也開始注意到這世界的人們,包括他自己的妻子,都不是真的那麼快樂。他嘗試閱讀,而閱讀讓他找回思考的能力。他真正醒了過來,試著改變那個世界。

我敬佩布萊伯利的視野。即使是六十年前的想像,當我帶著今日世界的生活經驗閱讀此書,我竟然可以很容易建構那個世界的樣貌,而且很能同理某些看似荒謬的人事物。我也同樣敬佩楚浮的視野,在庫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遊》出現前兩年就拍了部如此精采的科幻片。

電影畢竟是視覺媒介,呈現的未來世界樣貌比小說具體的多。最鮮明的例子就是大眾運輸:單軌電車。但也因為特效技術的限制,原著中帶來恐懼的機械犬並未在電影中出現。每種媒介都有它的特性與限制。小說與電影我都喜歡,也都推薦。在此也提供一個欣賞改編自小說的電影的建議:把它當成獨立的作品,你會更能投入兩個版本的故事之中。

我個人身為認知心理學家,對未來的想像可能不像布萊伯利源自行為主義時期的想像那麼悲觀。最後,就讓我分享一些我曾在〈閱讀的未來〉與〈思考的未來〉這兩篇文章中表達過的觀點。

關於閱讀

Fahrenheit 451我們認定的傳統閱讀媒介,紙本印刷的形式,在整個文字的歷史上只佔很少一部分。如果人們不再依戀龜甲與竹簡,總有一天也一樣會不再依戀紙張與印刷。 就像《華氏 451 度》裡的這句說:「你需要的不是書,而是某些藏在書裡的東西。」

人們能夠閱讀的時間並沒有增加,資訊量卻快速增加。在我們能夠接觸到的所有資訊中,有時間讀完的可能不到 1%。我們必須發展出更精緻更有效率的閱讀策略,才能決定要完整閱讀哪 1% 的內容。閱讀的時間必然時零碎的,但良好的認知與後設認知能力仍能幫助你將片段的閱讀經驗建構成整體。

關於思考

大家都不喜歡不確定性,都期待能用簡單的方式預測並控制世界。但那只是人們心中的幻象。這個世界原本就充滿了不確定性。是的,我們有各種科學。是的,科學的目的就是描述、解釋、預測、控制。但科學能描述、解釋、預測、控制的僅是冰山一角。我們所經歷的不確定性只會隨著世界的複雜度增加而增加。

其實人類的大腦原本就是被不確定性塑造出來的。有未來性的思考應該是這樣的:熱情擁抱這個不確定性越來越高的世界,讓我們的大腦做它原本就擅長做的事。不要再像以前一樣假裝自己活在可以用簡單規則預測的世界,要學會容忍與接納不確定性。在參考前人的經驗前,先形成自己的判斷。不要只是照著舊規則走,要獨立完成所有的決策。

延伸閱讀:閱讀的未來思考的未來注意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