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環狀輕軌全線通車一週,就有了家的感覺

高雄輕軌愛河之心站到凱旋公園站元旦通車後,環狀輕軌最後一段缺口也補上了。這一段經過的是全線家戶密度最高的區域。因此也讓輕軌更有家的感覺。

Kaohsiung Light Rail

昨晚從哈瑪星搭順行方向繞北半環,過了新上國小、義享天地的人潮上下之後,接下來的乘客都是要回家的人。

通車首日我寫〈高雄輕軌成圓:通車首日體驗〉的第一點「新生活圈的形成」就指出這件事。這一段路把苓雅區五塊厝、三民區灣仔內與鼓山區凹子底三大聚落連結起來,串成一個新的生活圈。

這一段,尤其五塊厝與灣仔內,當然有商店,但沒有大商場與商圈。更像是住宅區。所以車上乘客穿著打扮都很居家,更像是出門到家附近便利商店買個東西,而不是出門逛街。下車時很常聽到家人之間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家到了」。

這就接上〈高雄輕軌成圓:通車首日體驗〉的第二點「熟門熟路的在地乘客」。另外四分之三環經過的觀光景點多一點,在車上就會聽到比較多「要去哪玩」的對話。但是從這四分之一環上、下車的人,聊的更多是自己的社區。

Kaohsiung Light Rail

還有一點是我之前在〈高雄輕軌:人本交通的現代地景〉說過的:

「不需要電梯、升降裝置、渡板、陡坡、司機或站務人員輔助,輪椅就可以輕鬆進出月台與車廂。這是路面電車的迷人之處。以前的人覺得城市要有高樓與地下鐵才算進步。後來才學到真正宜居的城市樓未必高,而電車都儘量回到路面。 」

我自己的親身體驗完全印證,最好的中短程公共運輸要以路面運具為主

這一週在新通車路段也立即有直接的觀察。不論身障者的電動代步車、娃娃車或大行李箱,不論從路面進車廂或從車廂回路面皆無礙,且瞬間完成。

愛河之心到凱旋公園之間原本沒有任何捷運經過,骨幹型的公共運輸也只有 168 路公車。而這條線早年每搭必雷(至少是我的經驗),直到這一兩年才改善許多。可謂在高雄都市發展上被跳過的區域。

輕軌通車之後一夕之間翻轉了舊聚落。路面電車帶來最現代的移動方式與生活風格。

再回到生活圈。新生活圈不只形成了,也延伸了。例如五塊厝到內惟,或是灣仔內到前鎮,輕軌直接可達。一班車就到,不需要轉乘,你也覺得兩點之間近一點。很有意思的是以前覺得遠的點,現在都不遠了。

這也就是我在〈邁向永續交通:公共運輸不只替代既有的私有運具旅次,更增加移動的能力與自由〉提到的:

「這也更突顯公共運輸的價值。你不管到哪裡都不需要『回頭』。你不需要回到停車場。你人在哪裡,就是新的起點。你會有更多的移動自由。

選擇了公共運輸, 移動的風險以及認知負荷也跟著降了下來。你有更多的認知資源可以享受移動的過程,以及探索移動過程中的人事物。你的生活變得更豐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