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愈強,用起來就愈方便

學過人因工程就知道,易用性的幾個指標在不同情境有不同的優先性。例如很少用到的東西,易學易記、久久用一次還知道怎麼用就很重要。但是如果是必須用、經常用的東西,重點在上手之後的效率 ,一開始的學習費點工夫沒關係。

Public Transportation

一般人直觀的「方便」指的經常是上手之後的效率。但是說到「不方便」,有時指的卻是「不習慣」,也就是使用新系統時需要一些時間學習,不像已經習慣的系統那麼有效率。所以兩者是基於不同的判準,那個「不方便」倒也不是真的不方便。

動機很重要。當你真心想要、想用這個東西,再難用也破得了關。反之缺乏動機,設計得再好你或許也嫌不習慣、不方便。因為你就是不喜歡、也許基於刻板印象覺得自己不需要它,所以怎樣都找得到理由嫌它。

公共運輸是個好例子。當然它永遠不會完美,但它一直在進步。只是有些地方進步得快一點,有些地方慢一點。你有動機去探索,去使用,就愈來愈懂得用它。當它逐漸進步時,你也感受得到便利性的提升。

但如果你一直都不去探索,不去嘗試使用,你就永遠對它陌生。例如你從二十年前騎機車騎到現在,理由都是「公共運輸不方便」。因為陌生,你的「不方便感」就更強。

你卻沒有意識到,你的城市的公共運輸已經跟二十年前大不相同了。你也沒有意識到,公共運輸跟開車、騎機車一樣,都是需要時間訓練的,都要熟練了才會感到方便。

有動機去探索與訓練,訓練到熟練很重要。

舉個例。昨天晚上我和家人搭輕軌到光榮碼頭散步。回程決定就近搭公車。晚上離峰時段班距較長,但因為有兩條路線可搭,我們也沒看公車動態,先走到站牌再說。

班次多的路線剛走了一班,下一班要半小時。但是班次少的路線有一班即將進站。我們沒等多久就順利上車。萬一公車真的要很久才來,我們也不會等。可以就近騎 YouBike 回家。

平常在市區移動的情境經常是這樣。一定會有一些不確定性,但如果先盤點好可能的解決方案,幾乎都能順利移動。我之前在〈搶救危老臼齒:光陰的故事與治療的風景〉寫我到鳳山牛稠埔看牙。公車很少,離捷運站又有兩、三公里,我的解法就是捷運轉 YouBike。

重點是動機。你平常就要把公共運輸的優先性排在第一順位,你的使用頻率才會高。用得愈多,就愈熟悉,也就覺得愈方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