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運輸是拓展視野的最佳管道

2004 年的電影《衝擊效應》開場,唐奇鐸有一段口白:「在任何真正的城市,你和人們總會踫撞或擦身而過。在洛杉磯,不會有人來踫到你。我們都在玻璃和金屬組成的箱子裡。也許就是太懷念踫觸的感覺,才會撞在一起想找回些什麼感覺吧。」

Public Transportation

如果經常使用公共運輸,你就經常會接觸到很多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不論在街上、車站或車上。這是「真正的城市」。反之如果你總是開車、騎機車,關在玻璃和金屬組成的箱子裡,你就很少有機會接觸到跟自己不一樣的人。

其實我們原來就不太有機會接觸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從小到大常往來的親友基本上都有類似的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也只會注意與自己價值觀一致的人事物。辦公室的同事多少也有專業與職務的同質性。

當你和其他人的距離愈遠,誤解與偏見就愈多。

Public Transportation

唯有覺察到自己一輩子都活在一個很小的、同質性很高的泡泡中,主動走進並探索真實的世界,我們才會意識到:這世界上有很多不一樣的人,人們有很多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人們有很多適應環境、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人的生活遇到難解的問題,但世界上也還是有很多美好的事。

Public Transportation

公共運輸很能促進這件事。在你自己騎機車、開車時,其他人都是「他們」。但是當你跟一群人一起在車上時,這一刻,大家都是「我們」。同一班車,同一個方向。在不一樣之中,至少有個一樣的地方。

Public Transportation

試著去留意與感受身邊的人。試著意識到並放下自己對人的偏見。

Public Transportation

很多人自以為經常在「觀察」,卻總是到處挑毛病。那就是帶著偏見去看,只看、也只看到自己想看的。最後看到的其實都只是自己的偏見,沒有真的去接納與感受整體。

Public Transportation

當然,這世界並不完美。當然,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當我們置身公共空間,我們要訓練自己去看到這世界的美好,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

我最常提醒設計師的一句話就是:「設計是為了創造美好的事物。你能感受到這世界上的美好,才能創造更多的美好。」

這是一個訓練自己對生活敏感、對社會關懷、對人好奇的過程。先有社會關懷,才有設計關懷。先有動機瞭解人,才有機會瞭解使用者。先有感受生活體驗的敏感度,才有掌握使用者經驗的洞察力。

我知道你未必是設計師,但道理是相通的。

公共運輸除了運輸,也是公共場所。人在公共場所總是希望自己不要太隨便。對任何年齡的人來說都是很好的社會化與再社會化訓練。輕鬆當然是好的,但很多人誤把隨便當輕鬆。多利用公共運輸有助於訓練自己把輕鬆與隨便的分際抓得更準。

多利用公共運輸,你會重新跟這個世界接軌。你還是可以在人群中獨處,但也可以融入人群中。你會有更多的機會去觀察、感受與理解這個世界。你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