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提升體適能與公共運輸素養,成為更值得尊敬的長者

名作家李昂搭捷運請人讓座態度不好還發文公審,引發爭議。這事其實也反映社會結構變遷的兩個方向。

Taipei MRT

老人必須老得更好

社會高齡化,老人愈來愈老。但是壽命的延長主要還是因為生活環境與健康照護品質的提升。高齡者本身卻沒有更積極地促進健康。那些溫和的「養生」只是逃避訓練的藉口。

有人開玩笑說就算給高齡者一節專屬車廂,九十歲的還是會叫七十歲的讓座,然後吵起來。高齡人口就是會愈來愈多。現在七十歲的人的身心強度要練得比上個世代五十歲的人更強,社會才能維持運作。

就算年紀再大,只要大致還算健康還能活動,每週就要做到至少一百五十到三百分鐘中等強度或七十五到一百五十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至少兩次主要肌群的中高強度訓練,以及三次著重平衡與肌力的功能性訓練。這樣才能提升體適能,促進健康。

不是要你練到可以跑馬拉松。但至少每個人都要練到搭捷運有體能從淡水站站到台北 101。就算真的累壞了還是撐得到北車。北車一堆人下車就會有位子了。

老化當然不可避免。但是絕大多數老人「那麼」虛弱是因為沒有積極提升體適能。這個時代,長者如果都沒積極訓練體能又擺出「受害者/弱勢」的姿態在社會上摸魚,會愈來愈難獲得尊重。

不要說你年紀大了不能訓練了。失能者都要透過訓練儘量復能到生活自理了,你還沒失能,不是更應該積極訓練到更自主、走得更遠、站得更久更穩嗎?

Taipei MRT

公共運輸主流化

以往政府不積極發展公共運輸,最後只剩弱勢族群不得不用。業者吃定政府就是會補助,吃大鍋飯不思長進。公共運輸品質爛到不行,弱勢族群逆來順受,政府還大言不慚說是照顧弱勢。

如今在永續交通的趨勢下,公共運輸日益完善,逐漸主流化,真正為大眾所使用。對公共運輸不離不棄的長輩們以前的確受了委屈,但現在也必須學習成為大眾,賦能自己適應環境,而不是認為因為年紀就該得到更多照顧。

既然大家都付費上車(高齡者在票價上還享受了優惠),捷運與公車座位又都不對號,有限的資源當然就是先到先佔。系統運作的方式本來就是如此。

這是每個人都要適應的環境。運具上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誰應該因為身分或年齡就自動獲得尊重與禮讓。除非重大傷病或障礙,每個人都要把自己訓練好。訓練到可以長時間站立,以及在比較搖晃的運具上站立時還能保持平衡。

當然每個人都會遇到因為自己的身體狀況無法久站的情況。而這些狀況未必是外人看得出來的。這這時無關年齡,需要的是問題解決能力與社交技巧。

上路前功課就要做足,知道怎麼搭車、到哪轉乘(例如端點站)比較容易有座位。就像你在百貨公司搭電梯要上樓,有時會先搭下樓(電梯較空)再上樓一樣。如果上車才覺得不適,在下一站先下車休息或請求協助,不一定硬要留在車上。

如果要繼續留在車上又需要坐下來,客氣地開口說明原因,請求讓座,大家都會讓的。如果沒被讓,你要檢討的是自己的社交技巧,而不是座位規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