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降低成本到創造價值

台灣人總有辦法用最廉價的材料做產品,例如加了劣質甚至危害健康原料的食用油,或是進口底盤自行拼裝的大客車。製造業思惟深植人心,從各產業上游、中游一路貫穿到下游。改變這種思惟的難度可能比改變宗教信仰還高。

National Highway 1

代工久了,降低成本成了制約反應,創造價值卻無比困難。很多台灣企業長期幫國外知名品牌製造產品,但這些企業的企業主與員工卻不知道那些產品會在什麼地方、被什麼樣的人、用於什麼樣的情境、解決什麼樣的問題。甚至自己都沒機會嘗試。

創造價值需要的思考方式與降低成本是截然不同的。你必須進入人們生活的脈絡,才能從觀察人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發現潛在的需求,找出人們在意並珍惜的價值。進而透過設計的轉化,產出真正能為人們創造價值的產品與服務。

當企業能為人們創造價值,人們自然也會為你創造價值。你的產品與服務的價格不會再被成本所限制,而能夠跟上它們能夠創造的價值。而人們也會持續購買與使用你的產品與服務,並發展出具正面情感的品牌認同。

這道理不難,但即使這不難的道理懂的人也不多。還是有很多企業把品牌與行銷聯想在一起,覺得品牌就是行銷。沒有真正換腦袋,當然做得不好。甚至很多企業誤把銷售當行銷,連真正的行銷都做不好。於是台灣企業在斤斤計較成本的保守心態下,做了一點創新的嘗試失敗了就放棄,走回降低成本的代工老路。愈陷愈深,陷到走火入魔。

人民也是。台灣人愛貪小便宜卻不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也和那些人們口中的無良企業擁有同樣的思惟?到最後,每一個人與每一家企業都儘量降低內部成本,卻也產生極高的外部成本。這些外部成本由所有人共同承擔。沒有人佔到便宜,所有人都是輸家。

如果企業不能藉由轉換到以人為本的思考為大眾創造更高的價值,如果人們無法藉由真正認識自我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都會被困在同樣的降低成本惡性循環之中:在企業主眼中人的生命沒有價值,在人們的心中自己的時間也沒有價值。

這一代的台灣人普遍受過高等教育,台灣早就有發展知識密集產業的良好基礎。台灣的問題在於還沒有完成從降低成本到創造價值的產業轉型,被困在降低成本的這端不敢放手,看著創造價值的那端覺得如此遙不可及。

高雄氣爆之後又發生了食安危機。接連兩個人禍都提醒台灣必須加速改變。改變的過程中必然會破壞穩定性,不論是企業或個人。但如果我們不趁現在鼓起勇氣承擔這些不確定性,那麼下一次的災難只會更大,改變的路也會更艱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