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線糊是既傳統又簡單的小吃。它簡單到即使詞彙豐富的美食專家對它的描述可能都很平凡,而那樣的平凡正是我喜愛之處。我喜愛的是它的古早味。更精確地說,我懷念融入了童年回憶現在再也嚐不到的古早味。
一九七九年,我在高雄市前金國小念五年級。同學們在星期六中午放學後會到導師家裡補習。說是補習,其實就是在老師家裡客廳念書。有問題就問老師,老師偶而也會給些習題。齊聚老師家裡的除了成績好的同學,還有排名在非常後面的同學;我大概在中間吧。回想起來,那有教無類的畫面非常溫暖。
老師家就在不遠的南台路,同學們都是從學校走過去的。步行的路徑一定會穿過前金市場,午餐也就自然在市場內解決。年代久遠,我早已忘了當年都吃些什麼。唯一還有印象而且十分深刻的就是麵線糊了。不是像現在那種加了很多配料讓麵線成了配角的麵線糊,而是什麼配料都沒有就是字面意義的麵線糊。一碗五元吧。
長大以後吃的食物種類多了,但還是常吃麵線糊。可是不論店家再如何標榜古早味,我都再也嚐不出記憶中童年時期嚐過的滋味。我甚至多次專程前往位於自強路上據稱是原市場內老店的店家嚐過幾回,也找不回任何熟悉的感覺。
我還記得前幾年看過一些旅遊與美食節目介紹過廈門的麵線糊。台灣的麵線糊最早應該也是從對岸來的。總之電視上介紹的麵線糊之中有幾家的和小時候吃過的很像,當下就想也許該為了麵線糊跑一趟廈門,順便體驗一下有專屬路權的公車捷運系統(BRT)。後來當然沒有真的衝動成行。
我開始逐漸體認到,改變的可能不是古早味,而是自己。「你也許不會喜歡你的發現。」電影裡的老梗也適用人們對古早味美食的追尋。人的記憶是不可靠的,記憶的味道未必就是當年實際嘗到的味道。人的判斷是相對的,當年環境與經驗脈絡中覺得好吃的味道在現在的脈絡再嘗一次未必還會覺得好吃。
其實,到哪都喝得到的酸辣湯好像也是這樣。喝完會有「很好喝」感覺的酸辣湯好像也越來越少了。
不再偏執地追尋那個記憶中的滋味後,也就終於比較釋懷了。然而即使如此,我現在對麵線糊的偏好還是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我喜歡清淡的甚於重口味的,喜歡配料少的甚於多的(甚至會請店家不要加配料)。
一大碗簡單的麵線糊對我來說是有療癒力量的。它讓我回到我的童年,幫我找回曾經的單純。它讓我重新回到原點檢視人生,重新去注意那些成長過程中習慣了而逐漸被忽略的感覺,重新去感受那些社會化過程中適應了而逐漸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體驗。
麵線糊這一味,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