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齡世代與時代

年齡是影響使用者經驗的重要變項。如果把台灣人依年齡大致分成 0-19 歲的兒童與青少年,20-44 歲的青年,以及 45 歲以上的中高齡,比例分別為何?我利用內政部統計處的資料重新計算。

Percentage of Population By Age Group and Year

  • 兒少越來越少。從 1974 年的 48% 降到 2012 年的 22%。從 1985 開始低於青年,到了 2002 年更開始低於中高齡。
  • 青年從 1995 年開始逐年減少。隨著較年長的青年逐年邁入中高齡,成為青年的兒少又逐年減少,這個遞減的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
  • 中高齡越來越多。佔總人口比例持續上升,從 1974 年的 18% 升到 2012 年的 39%。從 2002 年開始超過兒少,到了 2012 年更開始超過青年。

越年輕的族群越活躍,也越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人們經常聽見年輕人的聲音,年輕人的數量就容易被高估。很多公司在開發大眾產品時還是以年輕人為目標使用者,卻沒有意識到這群人越來越少了。

在另一個端點,中高齡數量龐大,相對卻沉默許多。很多還不到這個年紀的人對「中高齡」很容易有刻板印象,例如用「銀髮族」指涉中高齡,讓中高齡這群真正的「大眾」更容易被低估與誤解。

就像我在〈大叔看電視〉提到的,中年的角色在國內的電視劇似乎是個失去的環節。就說前陣子頗受好評的《瑰寶 1949》,主要角色之中年輕的不到三十,年長的過了七十。台灣的中年人實在需要有個可以認同的角色來療癒心靈與抒發情緒。

台灣的六年國民義務教育從 1945 年開始實施,第一批學生現年大約 71 歲。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從 1968 年開始實施,第一批學生現年大約 56 歲。現年 45 歲的世代成長於經濟起飛的 1970 年代。整體而言,因為經濟成長的關係,現在台灣的中高齡族群多半都受過比義務教育再高一兩級甚至更多的教育。這群人的認知能力整體而言與青年是相當的,甚至還多了人生歷練累積的智慧。

比較不一樣的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技術環境。即使是中高齡最年輕的 45 歲世代當年到了大學畢業都不太有機會接觸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普及之後的新技術都在他們結束最有探索動機的求學階段之後出現,因此他們對陌生的技術一般來說探索動機較弱。

中高齡族群有能力掌握更年輕的族群能夠掌握的技術,只是他們比較沒有動機挑戰難用的使用者介面。又因為價值觀與生活脈絡的不同,他們需要利用這些技術來解決的問題也不一樣。

中高齡族群雖然是大眾中的大眾,卻有太多潛在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另一方面,這個族群也有較高的社經地位與消費能力。中高齡族群是產品與服務設計的藍海,值得受到比以前更多的重視。

延伸閱讀:大叔看電視充實心靈邁向中高齡嘆中年中年感傷

(原發表於 2013-01-17 商業周刊《從生活看設計》專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