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新聞台了,多看電影吧!

2005 年初,蔡明亮導演的「天邊一朵雲」因為片中裸露與性愛的畫面引發許多爭議。當時,所有的媒體都只在意一件事:電影最後一幕的口交鏡頭是不是真槍實彈。我還記得,蔡明亮導演和女主角陳湘琪最後被媒體逼得激動落淚。

我非常驚訝地發現,台灣人竟然不懂得看電影了。當時,傷心的我用非常溫和的語氣,趕在電影上映前寫了篇教育性質的文章,談看電影的心理歷程。我沒有直接批評新聞台,因為不少民眾對這部電影也有很類似的反應。電影即將上映,我覺得教育大眾比批判新聞台重要。

電影看起來或許非常真實,但任何電影內容本身都是虛構的世界。在看電影時,我們的心暫時離開現實世界,接納電影中的各種假定,在心中建構出另一個世界。看電影原本就是一種逃離現實生活的解脫,台灣人為什麼一定要把電影情節拉回現實,跟現實糾纏不清?

西方世界的電影教科書上說,投入電影情節之中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因此電影如此受歡迎。這些教科書的作者如果知道台灣的狀況,大概就不會寫得那麼肯定了。

二十幾年來,台灣沒有能夠生產大量類型片的電影工業,或許是原因之一。類型片容易理解、容易想像、也容易產生共鳴,是維持觀眾看電影習慣的重要因素。如果沒有類型片,一般民眾就很不容易有看電影的習慣,久了就不懂得看電影了。看電影的人少了,已經死亡的台灣電影工業當然也沒機會重生。

1980 年代以後,台灣的電影工業已經奄奄一息。補上最後一刀的,正是 1990 年代開始興起的、24 小時不斷播放新聞的有線電視新聞台。台灣人沒有太多電影可以看,還能看什麼呢?看電視。打開電視,每一台都在報新聞。這些新聞台每天把一些現實生活中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放大,幾家新聞台每天播報同一個事件總共幾百次。新聞台就像惡性腫瘤一樣,每天都在侵蝕我們的想像力。看得愈多,想像力消失得愈多。

想像力喪失的明證,是這幾年紀錄片的大流行。許多紀錄片拍得非常好,且非常有意義,但紀錄片無論如何還是建構在現實世界之上的。在沒有電影工業的台灣,紀錄片的流行,對照社會大眾對所謂「新電影」的排斥,顯示台灣人還是沒有辦法進入想像的世界。

當一個國家的人民逐漸失去想像力時,國家也會邁向死亡。而國之將亡的罪魁禍首,正是新聞台。所以我說「國之將亡,必有新聞台」,而且這個說法不是比喻,而是寫實的描述。台灣的有線電視新聞台,真的是妖孽。

別看新聞台了!多看電影吧!國片或西片,獨特或通俗,都不要排斥。

不看新聞台,你還是能知道天下事。上網時順便看一下 Google News 台灣版,瀏覽首頁的新聞標題。只要花一分鐘、按幾次 Page Down,內文都不用看,就可以知道台灣每天發生什麼事了。想看新聞評論?到 HEMiDEMiMyShare 就可以看到許多評論當日新聞的部落格文章,而且有不少文章的深度與可讀性都優於報紙社論。

最後,我也想再次重覆我在「《巧克力重擊》首映會」這篇文章中的呼籲:

台灣人如果都不看電影了,那麼當他們想暫時逃離現實時,豈不是無處可逃?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社會如此浮躁。原本應該在電影院釋出的壓力,都發洩在別人身上,造成台灣社會人與人間經常互相侵犯。

如果你還愛自己的話,一定要多看電影。如果你是愛台灣的,更應該多看電影。


延伸閱讀(電影):
《巧克力重擊》首映會衝擊效應在台灣為什麼看不懂?

延伸閱讀(媒體):如何寫好新聞標題媒體不應煽動民眾情緒別再「超」了!紅海船難「不是」鐵達尼號翻版TVBS 新聞歧視外籍配偶TVBS 新聞歧視身心障礙者新聞報導的用詞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