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船難「不是」鐵達尼號翻版

上周五,埃及渡輪 Al Salam Boccaccio 98 在紅海發生船難。目前已救出 389 名生還者,發現 185 具遺體。船上大約一千四百位乘客中仍有近千人失蹤,生還機會渺茫。以此情況估算,罹難人數可能高達一千人。

這場船難罹難人數之多,很難不讓人想起 1912 年造成 1,502 人罹難的「鐵達尼號」。一位生還者在抵達 Hurghada 港後就憤怒地說:「像是著火的鐵達尼號(It was like the Titanic on fire)」,這句話後來也被一些國際媒體引用。不過,鐵達尼號和 Al Salam Boccaccio 98 的意外本質和造成上千人罹難的原因都不相同。兩者的相似性,僅只於上千人的罹難人數。

我注意到國內媒體在報導這個事件時,特別喜歡用「鐵達尼號」這個詞。以下是我注意到的幾個例子:

「鐵達尼號翻版」的說法,不是對事件的客觀描述,容易誤導讀者和觀眾。而「鐵達尼號悲劇」發生在 1912 年,也不可能「重演」。「鐵達尼號悲劇在國際間再度重演」的說法,同樣不是對事件的客觀描述。

我也在 Google News 美國版作了以下搜尋:

  • Egypt ferry: 2,470 項結果同時含有 “Egypt” 和 “ferry” 兩個詞。
  • Egypt ferry Titanic:156 項結果同時含有 “Egypt”、”ferry” 和 “Titanic” 三個詞。
  • Egypt ferry -Titanic: 2,320 項結果只含有 “Egypt” 和 “ferry” 兩個詞,但不含 “Titanic”。
  • Egypt ferry “Titanic on fire”: 124 項結果同時含有 “Egypt”、”ferry” 兩個詞,和 “Titanic on fire” 這個詞組。

在含有 “Egypt ferry” 的約 2,470 則新聞中,只有 6% 提到了 “Titanic” 這個詞。而使用這個詞的語境,多半都是引用我之前提到的那位生還者的描述,或是回顧歷年重大海難。對照國際媒體的用法,國內媒體用「鐵達尼號」這個詞,用得實在是太浮濫、太不適當了。

延伸閱讀:新聞報導的用詞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