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美:「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實地參訪心得
非常榮幸應邀參與台灣設計研究院 110 年度「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十一月十四日的媒體直擊團,參訪三所學校的校園改造成果。我不是媒體,只是隨團觀察。本文分享個人感想,不代表學校、設計團隊或設研院觀點。
Read More 不只是美:「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實地參訪心得教育觀察與評論
非常榮幸應邀參與台灣設計研究院 110 年度「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十一月十四日的媒體直擊團,參訪三所學校的校園改造成果。我不是媒體,只是隨團觀察。本文分享個人感想,不代表學校、設計團隊或設研院觀點。
Read More 不只是美:「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實地參訪心得台灣從 1968 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同年第一批免試升國中的國小畢業生今年剛好六十五歲。在高齡化的趨勢下,受過更好教育的這一代老人有機會也必須比上一代老得更好。
Read More 九年國教世代六十五歲了昨天從林從一老師那裡得知,柯華葳老師過世了。
Read More 憶柯華葳老師無意間翻出一張一九九三年十月中正大學四週年校慶、當時剛升碩二的我從林清江校長手中接下校長獎的畫面。看著就讓我覺得該寫下那段和林校長的緣分。
Read More 中正大學三十週年,憶林清江校長我的學生陳郁盛出了書,《愛在飛揚的音符》。重度腦性麻痺的郁盛在這本書中訪問了十一個腦性麻痺患者的家庭,希望幫助大眾了解腦麻患者的需求,並促成政府與民間共同為他們成立庇護家園。
Read More 愛在飛揚的音符教育部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劃第二屆全國教育創新工作營於九月九、十日在成功大學舉行。我很榮幸應邀擔任第一天的觀察員。參與的兩場主題分別是社群經營與組織學習,皆與教師成長有關。本文是觀察心得的彙整。
Read More 師生的共同命運,以及大學的創新台灣的流浪博士,那些擁有博士學位卻難在學界或業界覓得正職的博士,數量愈來愈多。這未必是個人能力問題,更多是高教生態與產業結構的問題。本文提供突破困境的十個建議。
Read More 流浪博士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十個建議台灣的作文教育在本質上是代工業的縮影。老師們只教各種解決方案,卻沒教如何發現問題。學生的時間多半花在學習抽離溝通脈絡的結構與修辭技能,卻很少有機會練習尋找與辨識能夠讓這些技能派上用場的重要溝通需求。
Read More 作文與代工台灣產業代工起家,核心能力是解決問題。從以前到現在,人家隨便丟個問題我們都有能力解得出來解很好。然而做品牌與創新要自己發現問題,而這也讓我們面臨困境。因為我們只被教導解決問題,沒有學過如何發現問題。
Read More 從解決問題到發現問題十三年前我剛回台灣任教就參與了當時剛啟動的醫學教育改革。當年台灣所有醫學院都正在或即將接受第一輪的醫學院評鑑,也觸發了持續十餘年的醫學教育改革。回顧我參與的十年,不可避免地目睹不少形式主義亂象,但也的確看到更多正面轉變。這段經歷讓我意識到,台灣的心理學教育也需要改革。
Read More 心理學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