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的共同命運,以及大學的創新

教育部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劃第二屆全國教育創新工作營於九月九、十日在成功大學舉行。我很榮幸應邀擔任第一天的觀察員。參與的兩場主題分別是社群經營與組織學習,皆與教師成長有關。本文是觀察心得的彙整。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共同命運

我們有時習慣將教師與學生的問題分開討論,但教師與學生其實有共同的命運:面對變化愈來愈快速的世界,都必須不斷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世界,並找到自我與世界的交集。人生從那個交集展開。沒有兩個人會走一樣的路。

換個角度看,這就是為人生當責。以前的人可以用同一種方式過一輩子。隨著世界變化愈來愈快,不論生活與工作的每一天都愈來愈不可能跟前一天一樣。歡迎改變、做出承諾、持續成長,是每個人都要建立的心態。

師道本質

唯有教師本身能持續更新對自我與世界的了解並找到自我認同,為人生當責,才會知道怎麼帶學生做這件事。教學方法與技巧其實都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得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認同與信服的有趣的「人」。那才能讓你發揮最強的影響力。

師生關係不只是「教師」與「學生」兩個角色的關係,更是兩個「人」與兩顆「心」的關係。不要被刻板印象的角色與職務束縛住了。讓學生與同事看到角色以外的那個有趣的你(如果真的有趣的話),有時更能促進交流、理解與認同。

回歸基礎

科學研究的四個層次,從描述、解釋、預測到控制,其實可以類化到非常多的面向。例如學生的自主學習一定是從對現象的好奇心開始。而我們面對不斷改變的世界,作法一樣是從描述、解釋、預測到控制。

學用落差是個假議題。教育的目的從來不是學什麼,而是訓練出能夠面對未來挑戰的強大自主學習能力。科學思考的能力(兩種脈絡,發現與驗證)就是其中最強大的。

找回意義

有時候各項計畫做多了很容易流於為做而做,看起來累積很多成果,實際上卻是在原地打轉。做實驗性的計畫就要有實驗的精神。重點不在刻板印象的成效,而在過程中的發現:

做了這些事以後,學生與教師分別有什麼改變?我們對學生或教師的了解是否多了些?這些新發現如何幫助我們為學生設計更適性的教學?又如何幫助我們為教師提供更符合需求的資源?

記得要經常問自己為什麼在做什麼。否則,為做而做,到最後只是浪費:浪費國家與學校的資源,以及參與者的生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