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博士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十個建議
台灣的流浪博士,那些擁有博士學位卻難在學界或業界覓得正職的博士,數量愈來愈多。這未必是個人能力問題,更多是高教生態與產業結構的問題。本文提供突破困境的十個建議。
Read More 流浪博士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十個建議台灣的流浪博士,那些擁有博士學位卻難在學界或業界覓得正職的博士,數量愈來愈多。這未必是個人能力問題,更多是高教生態與產業結構的問題。本文提供突破困境的十個建議。
Read More 流浪博士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十個建議台灣的作文教育在本質上是代工業的縮影。老師們只教各種解決方案,卻沒教如何發現問題。學生的時間多半花在學習抽離溝通脈絡的結構與修辭技能,卻很少有機會練習尋找與辨識能夠讓這些技能派上用場的重要溝通需求。
Read More 作文與代工台灣產業代工起家,核心能力是解決問題。從以前到現在,人家隨便丟個問題我們都有能力解得出來解很好。然而做品牌與創新要自己發現問題,而這也讓我們面臨困境。因為我們只被教導解決問題,沒有學過如何發現問題。
Read More 從解決問題到發現問題十三年前我剛回台灣任教就參與了當時剛啟動的醫學教育改革。當年台灣所有醫學院都正在或即將接受第一輪的醫學院評鑑,也觸發了持續十餘年的醫學教育改革。回顧我參與的十年,不可避免地目睹不少形式主義亂象,但也的確看到更多正面轉變。這段經歷讓我意識到,台灣的心理學教育也需要改革。
Read More 心理學教育改革「分類」是基本心理歷程,是經驗類化的基礎。我們不只分類事物,也分類人。但分類也有副作用,它讓我們高估類別間的差異,低估類別內的個別差異,並產生內團體偏私(in-group favoritism):對內團體成員的優點與外團體成員的缺點印象較深刻。用白話來說:「我們跟他們很不一樣。我們都很好,他們都不好。」
Read More 把「他們」變成「我們」台灣人民一直有很多憤怒。憤怒的不是只有年輕人,也有中年人。人們領著不能反映自己付出程度的低薪,緊抓著沒有成就感但需要它來養家活口的工作,掙扎著尋找能夠發揮能力的舞台卻不可得。有些人原已習得無助,又被這陣子年輕人佔領立法院與行政院的衝撞喚起了希望。
Read More 憤怒背後的社會脈絡「出路」對心理系的學生來說一直是件很困擾的事。表面上很多工作都和人有關,但心理系的訓練好像又做不了那些工作。要跳出困境,你就必須確認,自己:一、必須真懂心理學;二、不能只懂心理學。
Read More 心理學的天空台灣的教育太重分流,職場太重分工,很多人都只有單一領域的訓練與專長。雖然開始意識到跨領域的重要性,真跨出去的很少。多年來我自己跨了很多領域,也有不少觀察。跨領域的難度,不在領域間的差異,而在學習的動機。
Read More 跨領域,怎麼跨?位於屏東的高鳳數位內容學院停辦了,永達技術學院也被勒令停招一年。很多人開始討論教師的工作權與學生的受教權,但這些所謂後段學校的師生面臨的問題不只這些。這些孩子會來念這些學校,而不是一般人認為更好的學校,代表他們在前一階段的學習過程就充滿挫折了。
Read More 大學退場之後研究者(以及正在學習做研究的學生)經常需要上台分享自己或別人的研究成果。學術論文雖然嚴肅,但本質上每篇論文都還是一個故事。把故事說得精采,論文簡報就作得好。我以二十分鐘的簡報長度為例,簡要提示時間分配與內容組織的原則。
Read More 論文簡報:說一個精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