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電車重新連結了人與城市

搭輕軌這麼多年,百看不膩的風景之一就是車上的乘客。大部分的乘客會好奇地看著窗外,也許還互相討論這裡是哪裡。路面電車重新連結了人與城市。

Kaohsiung Light Rail

其他的交通方式,或多或少都有些疏離。如果自己駕駛汽車與機車,全神貫注於路況都來不及了,很難分神觀察城市。捷運不是地下就是高架,不是什麼都看不到就是隔著一段距離。公車在路面,也有窗,但畢竟沒有輕軌寬敞明亮,視線稍微沒有那麼好。

你如果仔觀察就會發現,在其他的公共運輸運具上,幾乎每個乘客都在低頭滑手機。公車上會有一些乘客在手機與窗景之間來回,多半是為了對照手機上的路線,看看到了哪裡。只有在輕軌上會有相當多的乘客持續看著窗外。

捷運倒是有個有趣的轉換點。例如高雄捷運紅線往北過了地下的左營站就轉為高架,當駛出隧道、陽光從窗外穿透進來那刻,也會有很多人被窗外的風景吸引。台北捷運地下與高架的轉換(例如淡水信義線民權西路站到圓山站之間)亦然。

但是連結得最好的,還是路面電車。上車,從街上直接走進車廂。下車,踏出車廂就回到街上。行駛過程中都在街上,你從來沒有「離開」的感覺。

就算你在電車上滑手機,都沒在看窗外,流動的光影也會灑進來,帶給你流動的體驗。

相較之下,公車要踏個至少一階(低地板再低都比路面高一點),捷運進站出站更是要上樓下樓,在室內移動。從街上到街上,從路面到路面,有一段時間與距離都很長的斷點。

「重新連結人與城市」還有一層更重要的意義,就是路面電車讓城市變得更可近。就連輪椅、嬰兒車與菜籃車都可以輕鬆進出,不需要電梯、升降裝置、渡板、陡坡、司機或站務人員輔助。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探索城市。交通工具更可近,城市也就更可近。

我自己這麼多年來使用公共運輸移動的經驗就是最好的中短程公共運輸要以路面運具(輕軌、公車、公共自行車)為主。彼此之間轉換平順,移動的斷點最少。

以前的人覺得城市要有地下鐵與高樓才算進步。但那是過時的思維。現在我們學到,真正宜居的城市公共運輸都應該儘量回到路面 ,也未必要有密集的高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