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鐵啟動交通價值觀的典範轉移

台灣高鐵營運十七年來對台灣社會的影響不只是便利,更促進了價值觀的典範轉移。從骨幹到最後一哩,形成連鎖反應。我個人就是在這十七年間從習慣自己開車轉換到完全以公共運輸為主。

THSR Zuoying Station

怎麼開始的

我從高鐵剛通車那年就頻繁利用高鐵從高雄往返各地,經常一週三次或更多。不是開會就是講課。地點多半是北部,例如台北、桃園、新竹。台北公共運輸原本就便利。其他地方怎麼辦?有些企業會派車接送,或是計程車車資亦可報交通費。

不過只要時間允許,我偏好在地公共運輸,順便可以一探在地風情。例如桃園的華亞科技園區,在有桃園捷運之前我經常從高鐵桃園站搭客運到桃園車站、再轉客運到林口長庚、再搭一小段計程車過去。或是苗栗頭份,在有高鐵站之前,都是從台鐵新烏日站搭台鐵山線到竹南再轉車。

甚至宜蘭都一日往返過好幾趟。從高雄搭高鐵到台北之後直接 B3 出站再從旁邊台鐵閘門進站,再搭台鐵到宜蘭。回程就把順序反過來。

公共運輸趕不及的,當然還是得搭計程車。我記得新竹關西的馬武督渡假村及桃園場梅的揚昇高爾夫鄉村俱樂部這兩個點,就真的只能請企業派車接送。尤其晚上的活動,結束後回程要趕上高鐵,公共運輸通常來不及。

頓悟與類化

我很快意識到一件事。如果我是一般每天就在單一城市開車、騎機車兩點一線、數十年如一日的人,可能不會有機會如此頻繁地使用各地的公共運輸。有些人因為業務工作可能到處跑,但都是開車。對公共運輸不會有感。

我何其有幸因為經常必須一大早就出現在某個外縣市的某個機構的會議室,因此順帶獲得如此多的探索與體驗各地公共運輸的機會。我對這些系統更熟悉,當然也更了解它們的問題。而最後也改變了自己對公共運輸的態度。

高鐵通車沒多久,高雄捷運也通車了。我心想,既然我到台灣各地都可以靠公共運輸自由移動,沒什麼道理在高雄不這樣做。於是我也同步開始積極探索與使用在地的公共運輸。

高雄捷運當然好,但其他(例如步行環境、公車)在捷運剛通車的那幾年說真的都廢到爆。不過十幾年來總有進步,現在也都相當可用了,尤其還加上地下化與捷運化的台鐵,以及公共自行車。

典範轉移

我大概是在十年前意識到,我經歷了一場從習慣到價值觀都翻轉的典範轉移。也在不知不覺間自然接上了永續發展與綠色交通的發展趨勢,並且一直認真實踐與推廣。

從一開始我之所以會如此頻繁地移動就是為了把使用者經驗、消費者行為、設計思考與創新等觀點帶到各地各行各業。也就自然地順路洞察公共運輸的體驗,最後形成自己的獨特觀點。

而這一切都是台灣高鐵啟動的。我的經驗乍看極端了一點,但正好試探出社會改變的趨勢。也就是說,整個社會終究要從上世紀中山高速公路通車、大眾開始買得起車以來的私有運具為主的模式轉換到公共運輸。只是有人快一點,有人慢一點。但都只是早晚的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