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雄使用 QR 碼搭乘公共運輸的使用者比較集中在青壯年。近日搭公車看到一位年約六十五歲的女士使用,是我到目前為止觀察到最年長的使用者。
看穿著打扮應該就是位出門買菜的退休人士或家庭主婦。有可能剛從卡片轉換到 QR 碼不久。
公車在站牌前一個路口停紅燈時她拿著手機起身,邊開 app 邊靠近驗票機。到了驗票機發現條碼還沒顯示(手機效能或網路問題),又回到座位上等到條碼正常顯示。等到公車到站開門她再起身掃碼下車。
我看這位女士倒是神色自若,應變能力很好。反應意外的年輕。遇到一點小狀況也沒問題。相信再過一陣子就會更順手。
有些長輩遇上這類情境會慌張。長輩們或許因為注意力與感覺的退化,有時會漏失驗票機螢幕與聲音回饋的訊息,經常搞不清楚系統狀態,不論是手機或驗票機的。
例如使用實體卡片的長輩上下車,常會因為不確定卡片有沒有刷到就再刷一次。我在旁邊常聽到驗票機語音「卡片已扣款」,表示他們重覆刷卡了。
還有一次是一位長輩(至少八十歲吧)已經重覆刷到「卡片已扣款」了,還不確定有沒有刷過。正要三刷時,一位乘客出手阻止,提醒他「你剛剛刷過了」。
QR 碼的不確定性更高。就連我以前偶而用 iPASS MONEY 乘車碼搭車時也多少會擔心 app 打不開或條碼出不來,所以都早早把條碼開好備著。
我兩年前寫過一篇〈九年國教世代六十五歲了〉。現在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當年升國中已經免試了。有更好的機會接受九年的義務教育。那時提到幾點:
- 許多國家在戰後差不多的時間點進行類似的教育改革。 翻查國外文獻,這些最早的教改世代到了老年的認知能力的確比較好。台灣應該也是如此。受過更好教育的這一代老人一定比上一代有更好的探索與適應能力。
- 新世代的高齡者必須放棄「以前的人到這個年紀如何,我就該如何」的期待,積極探索出最適合自己的生活型態與人生路徑,才有可能成功老化。
- 兩岸的對照就更鮮明。 台灣開始推行九年國教時,中國正在文革。一來一往,如今兩岸中高齡族群不論教育水平或認知能力都有極大差距。這是台灣之於中國最大的人力資源優勢。
所以大家也不需要把這一代的高齡者想笨了,高齡者也不需要妄自菲薄。大部分的時候他們缺的不是認知能力,而是探索動機。他們不是不會用,只是以為自己學不會。
當高齡者願意主動嘗試,就跟年輕人一樣能夠掌握各種日常生活科技。他們需要的不是簡化的設計,而是能夠安心探索的環境,以及練習與適應的機會。
我們在談兒少教育時經常強調要喚起動機、鼓勵探索,對任何年齡層的人其實都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