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電子票證,不論悠遊卡或一卡通,RFID 規格都是古老的 MIFARE Classic。但是要升級難如登天。現實上,比較務實的升級作法是繞過它。也就是舊規格續用,但接受更現代、更多元的支付方式。
為什麼升級困難?悠遊卡市佔率最高,發卡量極大,而且使用者集中在保守的台北。這樣的組合本來就是穩上加穩,要改變太難。悠遊卡過去的成功就是它現在的障礙,也是在加入 Apple Pay 快速交通卡這件事上卡關的原因。
市佔第一不改規格,一卡通當然就只好跟著(改也沒用)。電子票證基本上是個死的場域。
但是公共運輸不能不升級,不能被舊規格綁住。尤其任何特規設備都成本高昂。升級閘門與驗票機在傳統電票以外也支援現代的、通用的電子支付,會是更好的解法。
高雄所有公共運輸都支援手機 QR 碼,捷運還可接受感應式信用卡,即為一例。台北捷運也已規劃更新閘門。預計 2026 年起可接受多元支付。
高雄做得早,也比較積極。例如高雄捷運的一、二日券早就已 QR 碼的方式販售,單程票也是單張紙的 QR 碼。單程不買票也行,信用卡或iPASS MONEY 可以直接進出站。這就減少了實體代幣(例如台北捷運)管理的麻煩。
QR 碼形式的電子票證是個大趨勢。高鐵和台鐵都早已開始使用。從管理面它也有優點。傳統紙票太容易卡在閘門了。JR 東日本也要在 2024 年採用 QR 碼車票。背磁式車票將逐漸減少使用,最後可能退場。
高雄市交通局也一直強力引導大眾購買 QR 碼交通月票。目前因為台鐵還不支援,月票如果需要搭台鐵,還是需要實體卡片。但如果只是搭高雄市的交通工具,從捷運、輕軌、公車到渡輪,都已經不需要卡片了。
如果比速度,傳統卡片在人動車也動、動作難精準的大動作驗票情境當然還是有優勢,還是快一點。至少符合多年的老習慣。我因為常搭台鐵,月票也還是使用卡片。
但以我這幾年在各種運具上的觀察,QR 碼的使用率愈來愈高(年輕人用得最多),而且熟練以後辨識速度很接近卡片了。如果台鐵也開始支援高雄交通月票 QR 碼,我或許也會想試試無卡的交通體驗。
人都有習慣,有情感,但總還是要與時俱進。我以前搭高鐵和台鐵都很喜歡紙票,而且要標準的票卡。但現在搭高鐵和台鐵對號座都以 QR 碼車票優先了。
回到一卡通。雖然電票規格改不動,但不能都不動。老二一定會有更強的生存焦慮。所以一卡通很早就做電支,以及近年的數據驅動創新(有很多是 B2B2C)。就像高雄公共運輸以全面支授 QR 碼的方式有意識地擺脫傳統電票規格束縛一樣。規模小,轉型就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