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鄰里關係,強化社會支持

單親媽媽殺死親生孩子,自殺未遂。大眾關注的焦點都在死刑的判決。但如果要避免悲劇不斷重演,就要回到系統面,重建鄰里間的支持系統。

Park

在現代都市的居住環境,不論公寓或有專人管理的大樓,鄰居之間都很難踫到面。住的時間再長,往往也不真的認識。這減少了很多互助的機會,也讓照顧者(不管照顧老人或小孩)無法喘息。

但以前的鄰里關係不是這樣的。我想起小時候住台南,就一個小村子。上學有時是鄰居長輩接送,家裡沒大人也會往鄰居家跑。一群孩子玩在一起,最年長的也會帶著大家。

這些社會支持的力量在這個時代其實還在的。甚至更豐沛。隨著社會高齡化,已退休但身心健康、仍相當活躍的長輩愈來愈多。每個人的社區都有。

而因為工作型態的異質性愈來愈高,即使是社區裡的青壯年的工作與空閒時間分布也不會完全一樣。所以彼此間其實也有很多資源共享與互助的機會。

現在欠缺的只是一個機制,把人重新連結,關係重建。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或意願幫每個人。但關係網絡建立起來、互相認識建立互信之後,大家也更容易找到互相幫助的方式。

不只照顧小孩,老人也是。這幾年我看過太多從技術層面試著預測老人跌倒的設計,但沒一個有用的。我走訪過很多老社區(社區老,居民也老),最重要也最有價值的還是鄰居互相照應,健康狀況好一點的多留心那些沒那麼好的。

以往在村落大家都自然認識。現在在集合住宅很多時候鄰居會認識都是負面事件,例如裝潢施工或漏水損鄰之類。從零開始已經夠難,從負的開始更難。但有心、有接觸,就會有進步。

我自己住老舊集合住宅,漏水漏到樓下過,樓上也漏下來過(兩次!)。但協調解決的過程中也跟鄰居變得更熟一點。而我擔任社區管理委員,每月開一次會,常見面的至少也更認識一點。

七年前,智榮基金會龍吟華人市場研發論壇中心(龍吟研論)剛成立,我也參與協助了第一年的研究。施振榮先生在隔年年初的報告了我們發現的九大趨勢,其中一項就是重建鄰里關係。

展現個人價值的類家庭或社區互助體系:伴隨著龐大的活躍銀髮族,為鄰里互助網絡的重建開展契機,年輕和年長居住者的差異生活作息,恰好符合互助體系的建置邏輯,長者的類家庭功能得以高度發揮,亦能透過協助居住生活事務證明自己老有所用。」

希望最近的新聞事件能讓這社會重新意識到重建鄰里關係的重要,而不只是究責。這也是產官學界在地方創生及社會責任實踐上應該更關注的面向。鄰里關係的重建當然不易,需要細緻的設計。要趁早開始,儘量嘗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