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社會趨勢與商業環境為企業的創新與成長帶來挑戰。很多企業試著導入各種創新與管理方法卻依舊受困。以下條列企業持續創新、永續成長的十六項挑戰,並說明為什麼鼓勵並引導主管與員工運動是促成改變的關鍵。
1. 促進員工健康,善盡社會責任
過去二十五年,過重與肥胖(BMI > 25)盛行率在七十國增加了一倍,在大部分其他國家也是增加的。以台灣為例,過重與肥胖的盛行率從 1980 年的 25.8% 上升到 2015 年的 37.3%。 胖肥增加疾病風險,影響生命品質,消耗健保資源,影響甚鉅。
企業推廣運動,不論對內對外,都是對健康問題的回應。畢竟員工來自家庭,家庭組成社會。員工的體適能更好,不僅有助於他們的工作表現,更有助於影響自己的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當然企業此舉本身就能為企業帶來極佳的正面形象。
2. 做別人做不到的,提升企業形象
運動的好處很多,不論對個體或企業。但這也是件「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的事。不僅個體做不到,企業要讓運動成為文化更是困難。
如果能夠克服阻礙,讓全公司都動起來,不僅對內會有正面的影響,對外亦能展現正面的形象。甚至成為產業的領導者,吸引其他同業甚至異業來取經。
3. 鍛鍊身心,強化主管領導力
高層主管日理萬機,需要能夠非常有效地克服壓力。運動是最好的方法。運動本身就是一種紓壓的方式。而持續的運動不僅可以強化身體與意志,還能讓你顯得更柔軟與真實。這些都是好的領導者應該具備的特質。
此外,「以身作則」永遠是強化主管領導力的最好方法。較年輕的員工或許不那麼意識到運動的重要性。大部分的時候經常抱怨懶得運動,或是沒時間運動。主管通常更忙碌,也更缺乏運動。若主管能夠帶頭動起來並持之以恆,就會更有魅力,員工也更願意信服。
4. 讓公司像家,凝聚向心力
大部分的人上班辛勤工作,回家時已經累得無力生活,幾乎沒有休閒。鼓勵員工運動,也等於把生活帶進工作中。而員工在公司建立的運動習慣可以跟著回到家裡,讓工作以外的生活更充實,甚至家人都受惠。
推廣運動,讓公司有家的感覺。員工覺得被照顧,向心力就更強,更願意為工作付出,流動率自然也跟著降低。
5. 增進同事情誼,連結家庭情感
同事之間每天相處時間至少八小時,可能比和家人的相處時間還長。同事之間的影響力也可能比家人之間還大。家人叫你去運動你可能當耳邊風,繼續躺在沙發上看電視。但同事說我們一起去運動,你可能就跟了。
運動是一個催化劑。同事一起做,更能夠增進情誼。就算是自己一個人做,當同事看到發生在你身上的改變,他們也會受到影響。而這些影響最終都會擴散回各自的家庭,讓改變也在家人間發生。
6. 增加社交話題,促進彼此關心
當企業鼓勵員工運動、而大家也開始運動,運動就會成為社交話題。「你做了什麼運動?怎麼做?好玩嗎?」「我久坐不動,腰酸背痛,是不是有什麼運動可以幫忙?」「我想減重,該怎麼開始?」
工作是一件嚴肅的事。工作相關的話題也一樣嚴肅。運動能為嚴肅的工作氣氛帶進生活味,讓大家有一些自身相關、且每個人都關切的生活話題可以聊。大家都會更願意關心彼此。
7. 引導員工休閒,讓工作更有價值
大部分台灣人在「小時候好好讀書,長大後好好工作」的文化長大。很少有機會找到自己的興趣。於是下了班就在家裡看電視,假日就逛百貨公司。只會打發時間,沒有真正的休閒。
運動是最好的休閒。與其他休閒活動相比,運動能夠更全面的促進身體、心理與社會的健康。企業鼓勵員工運動,協助員工建立運動習慣,就是教員工休閒。能在工作中學到休閒,員工會更喜歡也更認同這份工作。
8. 賦能員工身心靈,提升工作表現
運動促進員工的健康,讓員工精神好,心情愉快。這些都有助於員工提升工作品質:更專注也更願投入,效率與效能更高,更樂意學習,更願意面對挑戰,也更不容易犯錯。
運動處方中最重要的原則,漸進超負荷,也對工作有幫助。運動強度要持續且漸進超出身體目前能夠負荷的程度,才有提升體適能與促進健康的效果。當員工在運動中體驗到漸進超負荷的效果,在工作中就會更願意跨出舒適圈做一些新的嘗試。
9. 強化員工自我效能,增加自信
自我效能指的是相信自己在特定情境能夠做到特定行為,達到好的成果。自我效能強大的人歡迎新的經驗與挑戰,能為工作與家庭做出承諾,相信自己有能力影響人生重要面向。
當員工開始運動,他們會發現自己經歷之前難以想像的改變,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會讓他們開始想像工作中的更好的自己,對克服工作中的困難更有信心。「能夠想像不一樣的自己」是提升自我效能的關鍵,而運動就是啟動這串想像力連鎖反應的最好方法。
10. 讓員工不只是負責,還能當責
世界變化愈來愈快,工作也受到影響。現在的任何職務的工作者都會比以前更當遇到職務說明書上沒有定義、先前也未受過訓練面對的問題。典型的心態就是:那不是我的責任。而這會影響員工與組織的成長。
當員工藉由運動讓自己的身體與心理都變得更強,當他們遇到未曾遇到過的情境,他們就更有信心面對:正視現實,發現問題,承擔責任,解決問題,著手完成。
11. 協助員工探索自我,激發潛能
一起運動的人形成運動社群。人們在運動社群中會獲得暫時角色,讓他們能夠滿足那些平日生活與工作中的角色無法滿足的心理與社會需求。當員工開始運動,他們就有機會在運動社群中展現工作中沒有機會展現的能力。例如領導、溝通與協調。
這些在運動社群中的暫時角色經過強化與轉化,還有可能成為更穩定的核心角色。最終對生活與工作都有幫助。
12. 協助員工發現天賦,對齊工作與人生
在台灣社會,大部分的人沒有自我認同:不了解自己與世界,工作與人生無法對齊。人們太相信努力就會成功。到最後大部分的人都在做不適合自己的工作。就算做得很好,也沒有熱情。
藉由推廣運動以及相關的事務,例如策畫活動、舉辦比賽、構思文案、製作海報、溝通協調、甚至設計計分系統,員工有機會做一件工作中沒機會做的好玩的事情。在過程中他們會重新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天賦。組織也能藉重新認識他們,盤點人力資源。組織協助員工成長,員工也能協助組織成長。
13. 增進跨部門交流與理解,打破穀倉效應
現代職場與專業高度分工,每個部門都見樹不見林。對其他部門的了解也極為有限,甚至有許多刻板印象與偏見。這些都會妨礙跨部門與跨專業的溝通,也難以發揮整體的力量。
運動,尤其是鼓勵員工組成跨部門團隊,不論是社團或競賽,都有助於團隊內來自不同部門的成員為了共同目標(例如贏得比賽)更了解彼此的優缺點,找出最好的合作方式。這樣的經驗之後便能類化到工作上,讓組織的跨部門運作更順利。人際網路的擴展也能讓員工獲得更多的同儕支持,更能面對壓力與挫折。
14. 跨越職級與角色界線,為工作帶進人性
在職場上,大部分的時候,主管與員工的言行反映了他們的角色,而不是真實的自我。即使共事多年,每個人還是只以自己的角色與同事的角色互動。大部分的人彼此之間不是真正認識,而這妨礙了互相理解、交流與合作。
不同階層的員工在運動中合作,他們就必須從角色中解脫,展現真實的自我。這可以讓大家感受到彼此的人性,而不是只有冷冰冰的職務角色。這會大幅改善關係,增進情誼,提升團隊凝聚力。
15. 激勵員工,提升士氣
運動需要身體、心理與人際的完全投入,而且能為參與者帶來高昂的情緒,挑戰自我的勇氣,以及克服困難的決心。不論是個人或團隊運動,都有類似效果。
運動能夠提升士氣。規律運動,不僅員工身心健康,全公司都會處於正向積極的狀態。比那些浮誇的激勵課程有效多了。
16. 紓壓放鬆,運動是最好的休息
工作總有壓力,不論藍領或白領,不論主管或員工。運動是最好的紓壓方法。對腦力密集的工作者,運動可以讓他們抽離鑽牛角尖、高壓但無解的狀態。運動完重新思考,往往會做得更好。對勞力密集的工作者,壓力來自高度專注與重覆。休息時間與下班後的運動能讓他們的身心靈充分舒展,讓他們有更好的精神面對之後的工作。
運動也是最好的休息。或許有人會覺得工作已經很累很煩了不想動。但運動正是從那種累與煩的感覺中抽離的好方法。這是一個離開那個煩人的世界、回歸自我的儀式,也是讓你找回自己的時間、身體與心靈的儀式。唯有如此才會得到真正的、完全的解脫與休息。
補充說明
本文觀點為去年(2017)擔任教育部體育署運動 i 台灣計畫《全民運動推廣手冊》撰述委員期間參訪數家推廣職員工運動有成、獲體育署認證之企業的心得筆記。重新整理過的較精簡的版本刊載於《老闆愛運動》手冊。
相關資源
- 2018 《遠見》運動企業認證官網(教育部體育署)
- 企業聘用運動指導員補助方案暨媒合資料庫(教育部體育署)
- 2017 運動企業專刊(教育部體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