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的新價值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明年一月即將正式營運,目前正處於試營運的階段。全新的建築及寬敞明亮的書庫與閱覽空間在這段期間吸引了大量參觀人潮。我也找了個下午去體驗,重新思考實體的圖書館在網路時代的價值。

Kaohsiung Public Library

「圖書館滿足了什麼需求?」在往總圖的公車,我問自己。當大部分的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取得,甚至連我自己都愈來愈少上圖書館,還有什麼需求是只有圖書館可以滿足的?需求未必是外顯的,也可能使用者自己都沒意識到。

我走進總圖,從三樓大廳開始走到七樓再走回三樓,也在每層樓的書架間穿梭。有時某本書吸引了我的注意,有時是自己隨意地停下來注意到某本書。在這個過程中,我想起了為什麼決定這天來總圖:我正處於一段需要新靈感的時期。

人的注意力與短期記憶都很有限,每天能想到的就是有限且可預期的少數幾件事情。然而我們一生之中累積了無數的記憶,大部分都需要適當的線索才能順利提取。圖書館就是一個充滿線索的環境,每個區域都會㬇起一些相關的記憶。

這有點像你把裝滿雜物的抽屜用力搖個幾下。有些永遠被壓在底下的東西就冒了出來,而那些東西是你自己都忘了在那裡的。適時攪動一下記憶,經常能讓我們找到一些看事情的新觀點,或是解決問題的新方向。

在網路愈來愈發達的現代,人們反而愈來愈少這種置身於大量隨機的記憶線索的體驗了。很多人只看自己想看的東西,而網站透過各種演算法也儘量提供使用者想看的東西。每個人的世界都收斂到一個很小的點。沒有意外,沒有驚喜。

小時候常會從家裡的書架上的大美百科全書隨手抽出一本,隨機翻開其中一頁,隨意挑一個詞條來閱讀。然後把那本放回架上,再任意抽一本重覆同樣的過程。那種你無法預期會知道什麼的驚喜感覺,在數位化的世界也愈來愈少了。

我想起《華氏 451 度》裡的那句話:「你需要的不是書,而是某些藏在書裡的東西。」這句話講的是一個人與一本書的關係。但當你來到圖書館,置身這樣的環境中,就連藏在書裡的東西也不是最重要的。

當基本的認知與閱讀需求已經被網路滿足,人們就更需要意識到認知歷程的特性與限制,需要更能掌握自己的認知能力,也需要有機會超越那些限制。實體的圖書館滿足的就是這些潛在的需求。不只是認知的需求,更是後設認知的需求。

或許圖書館在可預見的未來仍會是實體的,或許它仍會肩負啟動與延續閱讀行為的教育任務,但它最重要的任務會變得更高階也更抽象,也會需要新方法來滿足需求、啟發想像、創造價值。圖書館不死,只是需要昇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