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2009 年 3 月至 2010 年 6 月間我在 Twitter 上分享的關於教養與教育問題的觀察、觀點與反思,共 34 則,分成七類:父母、家庭、尊師、謝師、為師、學生與校園。如果你有興趣,歡迎追蹤(follow)我的 Twitter 帳號:@hao520。
父母
- 「教育部就算沒人學過遞迴也應該知道祖父母是父母的父母吧!父親節與母親節就夠用了!(《聯合新聞網》教育部研議擬訂『祖父母節』國定假日)」(2009-11-04)
- 「乾脆取消父親與母親節,訂個『直系尊親屬節』與『旁系尊親屬節』。所有長者都關懷了,又能凝聚家庭。(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為喚醒社會對長者關懷及對傳統倫理的重視,希望可增訂『祖父母節』。)」(2009-10-26)
- 「大部分的父母在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後就停止成長了,但總喜歡用停留在學生時期的有限知識與世界觀為孩子作判斷與決定。真正需要潛能開發的是父母,不是孩子!」(2009-10-26)
- 「很多成年人寧願相信夾雜專有名詞的似是而非的論點,而不願相信很容易理解的淺顯易懂的論點。你如果搞懂並善用這一點,就算說讓孩子用貓砂盆上廁所可以開發潛能都會有家長花錢把孩子送來。」(2009-10-22)
家庭
- 「如果遇到沒教養的小孩,觀其父母往往亦如是;反之亦然。難怪世界各國罵人的粗話中都一定有問候對方直系尊親屬的。」(2010-05-10)
- 「談到穿著(1, 2)就想到這篇四年前的舊文〈解除心中的髮禁:從心理學觀點看髮禁的解除〉:『髮型和自我認同有什麼關係?孩子有機會在自己的頭上變出各種花樣,孩子可以觀察師長同學的反應,這正是一種促進自我探索的絕佳實驗。』」(2009-11-21)
- 「走在台灣街頭,如果你看到一個人顯露畏縮的眼神與肢體語言、十分防衛旁人、裝扮也很土,這人的外貌通常也很平庸。是台灣社會以貌取人取得太過份以至於嚇壞外貌平庸的人?還是台灣的父母師長沒有教導孩子們如何肯定與表現自我?」(2009-10-20)
- 「在高鐵上常看到一些國外回來的台灣年輕人,不論外貌俊美或平庸都能展露自我肯定的神情與言行。反觀本地年輕人,外貌與自我肯定的關聯還是太高了。」(2009-10-20)
- 「@Portnoy: 嗯,我的表達的確有點誇大。誇大的目的是想強調:這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主要照顧者的問題。」(2009-09-06)
- 「@jchristabelle, @Portnoy: 小孩在公共場所吵鬧代表父母疏於保護照顧(我的理由),應依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 48 條停止父母的親權。」(2009-09-06)
- 「這幾年大家習慣以『教養』一詞取代『家教』,並將『教養』與『教育』連結。人們越來越少在家庭的脈絡談教養,就會導致越來越多的家長忘了:孩子的教養其實是父母的責任。」(2009-05-18)
- 「【名詞】教養:能夠以同理心理解別人眼中的世界,能夠節制言行以避免侵犯別人的空間、權利與隱私。」(2009-05-18)
尊師
- 「我也從來不相信『老師用心良苦你現在不懂以後就會懂』這回事。二三十年前我覺得很機車的老師,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很機車。你如果真的為學生設想就一定會從學生的立場去感動與說服,學生不可能感受不到。」(2010-06-11)
- 「國二那年來了位物理老師,據說原本是教所謂後段班的。只教一學期,但大家對他帶來的溫暖印象深刻:這才真的是老師!學期結束之後聽他班上學生說他生病住院,我們還專程騎腳踏車或搭公車到之前從沒去過的高醫去探病。」(2010-06-11)
- 「我從小就不會只因為身分或權威而尊重老師。從國小到高中我都常不交作業,因為老師不能說服我為什麼要做。但那些能夠同理學生、曾經感動過我的老師,我一輩子都記得,一輩子都感謝。」(2010-06-11)
- 「小朋友受訪時說老師浪費他們太多時間,老師聽到不知會作何感想。(《華視新聞》上課十分鐘!吳興國小學童樂歪了:『台北市吳興國小破天荒讓兒童當家,結果小朋友決定……上課十分鐘,下課四十分鐘』)」(2010-03-30)
- 「二十年前修解剖學,有一天遲到的我拎著早餐從後門走進大講堂。正在講課的老師停下來指著我說:你已經遲到了還這樣大搖大擺進教室?兩三百人回頭看我,真窘。但從此以後我就養成不遲到的習慣了。」(2009-11-10)
謝師
- 「記得在我大四那年謝師宴前的班會上,有人堅持不要邀請某些老師。大家討論一陣,還是和諧地決定每位都邀請。記憶中當時我應該是鄉愿派,但一直很敬佩那少數幾位異議的同學。」(2010-06-11)
- 「【成語】謝師宴:學生於畢業前夕舉辦之晚宴,以盛裝出席與娛樂表演之方式慶祝自己即將畢業。晚宴目的並非謝師,但通常會邀請教師出席。」(2009-05-07)
- 「謝師宴:既然老師早已不是主角,謝師也不是主要目的,那個『同學們在畢業前夕的歡樂聚會』應正名為『畢業聯歡會』才對。」(2009-03-11)
為師
- 「『老師』是別人對你的尊稱,不是讓你用來自稱的。」(2010-02-24)
- 「如果你沒有辦法讓學生覺得:一、即使有共筆還是想來聽課,二、翹課去做的事比上課無聊,那你還沒有準備好站上大學的講台。」(2009-11-10)
- 「事出必有因,行為也必然反映環境的特性。若學生上課情況果真如洪老師所描述的那樣,那麼應該是老師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方式出了問題。(《udn校園博覽會》台大醫學生不敬業 洪蘭痛批)」(2009-11-09)
- 「@octw: 我沒有任何限制。學生可以吃便當喝飲料,可以用手機或筆電上網,也可以在任何時候任意進出教室。」(2009-10-07)
- 「馬總統演講完全不能感動聽眾,不論主題為何、聽眾是誰。如果他以前在大學講課也是這樣,學生出席率大概不會超過五成。出席的學生中,醒著聽完的大概也不會超過五成……」(2009-06-06)
- 「『網路霸凌、規範、交友、沉迷、網咖、遊戲、安全、交易、法律』,這些項目頗能反映一般中小學老師與家長對網路的刻板印象。」(2009-05-18)
學生
- 「作業被狗吃了→印表機沒墨水→印表紙碳粉→磁碟片壞了→硬碟掛了→隨身碟掉了→筆電不能開機→不能上網……。時代在變,學生遲交作業的理由也跟著變。不變的,是遲交作業的那顆心。」(2010-01-26)
- 「台灣南北差距擴大後,南部孩子對北部孩子的偏見似乎更強了。也許因此更不會想要試著改善表達能力或讓自己更主動。」(2009-11-03)
- 「自從台灣各地廣設大學後,『北部孩子念北部學校、南部孩子念南部學校』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了。」(2009-11-02)
- 「樹德家商教務主任問:『學生上網到凌晨一兩點,第二天上課打瞌睡,怎麼辦?』我囧:『呃,我好像沒資格回答這個問題。我從國三那年就養成凌晨一點以後才睡的習慣了,第二天上課當然也會打瞌睡……』」(2009-05-22)
- 「最近搭公車常遇到候車的中學生在上車前用不太禮貌的語氣問『司機,有沒有到某地』。若得到的回答是沒有,他們往往直接轉頭離開,連一句『謝謝』也沒說。」(2009-05-19)
- 「現在的大學生每天只掛網五小時?回想 90 年代初期台灣剛有 TANet 時,我們每天在網上的時間就不只五小時了。」(2009-04-18)
校園
- 「《數字搜查線》第五季第十七集〈第一定律〉,一位科學家利用可以跟人對話的神奇介面讓政府誤以為他做出了有意識的人工智慧而繼續資助他。這集讓我想到台灣廠商在各級學校推銷資訊產品的策略……」(2009-09-11)
- 「國中小最需要的應該是社工師,不是心理師。(《自由電子報》諮商心理師 校園駐點服務)」(2009-10-22)
延伸閱讀:教養不只是教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