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二,就在此時此地

2062:人工智慧創造的世界

(經濟新潮社《2062:人工智慧創造的世界》推薦序。)

當人工智慧與人類智慧相當、甚至超越的那一天到來,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這問題乍看很遙遠,卻也很實際。《二○六二》引導我們尋找當下的意義,重新反思自身存在的本質,檢視對自我與世界的假定,以及思考究竟該如何想像與設計更理想的未來。

建造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人類的智慧

近年大眾對人工智慧開始有一些過於簡化的想像。很多人把它當成單純的技術,或只是解決複雜問題的工具。大家都忘了,做為一個基礎學科,人工智慧和其他基礎學科一樣,都還在試著了解智慧現象的本質。

智慧是個龐大複雜的現象。心理學、神經科學與生命科學藉由分析既有的智慧系統試著了解它們的機轉。語言學與哲學在結構與抽象的層次探索智慧。人工智慧藉由建造有智慧的系統來試著了解智慧。每一個領域都對其他領域有所啟發,人工智慧也能幫助我們了解人類智慧。

就像人類研究鳥類數千年都沒能學到飛行的原理。直到一百多年前開始嘗試建造飛行機器,才在建造過程中洞察到飛行的奧祕。人類把飛行問題解得更好,並利用這些知識了解鳥類。重點是,雖然飛機跟鳥長得不像,動作也不像,但飛行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

這就是為什麼任何人都應該對人工智慧感到興趣。不只日常的智慧運作,許多關於智慧的終極問題,例如意識的本質,以及倫理議題,人工智慧的進展都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發。你最需要的是好奇心。不需要恐懼,也不需要有太浮誇的期待。

我們熟悉的一切終將消失,而這或許是件好事

很多人擔心人工智慧會全面改變這個世界:我們熟悉的工作與生活型態都會消失,我們和機器的關係必須重建,倫理與價值觀必定受到衝擊,存在的本質與生命的意義也會改變。

但是我們熟悉的一切並不完美。就說工作吧。工業革命之後的典範其實是非常扭曲的:工作過度集中在大都市,過度分工,過度階層化,很難促進個人成長,也很難和休閒共容。

再回顧歷史,工作不盡然都是「被取代」,更多工作是「自然就會消失」。例如年輕一輩的人可能不知道以前台北車站是有擦鞋匠的。隨著商務活動與穿著習慣改變,穿皮鞋的人少了,擦皮鞋的工作也跟著消失。甚至可以說,沒有哪個工作是永久的。

而科學的進步本來就會促進新倫理的形成。例如隨著心理學知識的累積,以往很多基於族群、性別與年齡等的歧視性的制度都逐漸消失。你可能難以想像,一百年前的美國還曾經用智力測驗篩選移民呢。

我們所熟悉的一切或許終將消失。人工智慧或許也的確會加速這個進程。但只要我們仍有理想主義,懂得透過合作(人與人、人與機器)逐步邁向理想,那麼舊世界的消失或許是件好事。

從來不是科技控制我們,而是我們放棄了主宰人生

我們都喜歡活在舒適圈:一個規律的、可預測與可控制的世界。於是談論未來時,很常出現「失控」這個詞。這就回到了老問題:如何面對無常?世界變化愈來愈快。不用等到未來,我們現在就已經面臨大量的不可預期性了,不是嗎?我們有沒有試著賦能自己,讓自己更能主宰人生,而不是被影響?

舉例來說,過去二十五年科技進步了,生活便利了,這個世界上的人們反而變得更不健康:肥胖盛行率在大部國家都增加了。包括台灣。為什麼?你有沒有意識到,我們一直在尋找阻力最少的、最「舒適」的生活方式,卻逐漸偏離了有足夠的身體活動、更均衡的飲食及睡眠的、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在做設計研究的時候就經常觀察到,消費者很少真的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或是知道但不願實踐。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從基礎知識卻能推論出人們應該做什麼。而那個應該,往往不是最舒適的,而是耗費腦力與體力的。

面對人工智慧的進展,在想像與設計未來時,我們要思考的還是一樣:不是我們「喜歡」過什麼生活,而是我們「應該」過什麼生活。你會發現多半的時候我們會需要增加自己的阻力,而不是只想著舒適與方便。

這麼說吧。我們把機器訓練得更強的同時,也別忘了把自己訓練得更強。

設計更好的未來,就從現在開始

理想的未來是需要想像與設計的。人工智慧當然不可避免地會成為設計的一部分,或許還能促成更好的設計。但成功的設計從來不會只有技術。需求、商業及技術要能平衡,設計才能實現,改變才會發生。

把人工智慧當成一面鏡子,時時注意它的進展,也時時檢視我們自己。人性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為了什麼存在?如何在基礎知識的協助下更了解自我與世界?什麼是我們真正(而不是自以為)需要的?

活在當下,面向未來。你所熟悉的一切在人類歷史上都不過是一段極短的時期。世界的變化只會愈來愈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覆同樣的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重新啟動你的大腦,重新發現世界,學習面對不確定性,用理想與視野驅動行動。

你得從現在開始就朝理想邁進。你要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偏離理想有多遠,然後重建自己的生活。你或許必須放棄一些方便的科技,或許也必須用上一些新科技。無論如何,如果你現在就無法主宰人生,以後也不可能。

一九五三年的經典科幻小說《華氏四五一度》(Fahrenheit 451)曾預測電視會讓人類停止思考。這事沒有真的發生。未來永遠有多重可能,就看我們現在如何決定。正如《二○六二》作者所說的,「要確保二○六二年的世界會是我們想要的樣子,我們就需要大開大闔來思考現今的社會該做的改變。那就開始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