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一瞬

好久沒做不同年代的自己的對照圖。這次時間跨度來到二十年。從 2004 到 2024,從 35 歲到 55 歲。時間流逝了就不會再回來,年歲增加了就不會減回來。足堪告慰的是至少 55 歲的體適能比 35 歲時好得多。

2004/2024

二十年前生活習慣非常不好。完全不運動又嗜食甜食。肥胖(BMI 25)以外,體能也差。差到什麼程度呢?我舉幾個例子。

短髮男性洗澡時間已經很短了對吧?我竟然會覺得站著淋浴腰痠背痛!還去 IKEA 買塑膠矮凳放在淋浴間裡。回想起來完全就是失能者。現在家裡的小凳子不再是體弱肥宅的輔具,而是健身輔助了。例如伏地挺身墊高腳,或是單腿深蹲漸進調低高度。

當年高雄剛有捷運,公共運輸未臻完善。還是比較常開車。開的又是小轎車。覺得開沒多久(不到半小時)就會腰痠背痛。雖然跟桶型座椅有點關係,但主要還是身體不好。現在都以公共運輸為主,平日就有大量的站立、步行及公共自行車騎乘了。從高雄搭 EMU3000 到花蓮都不會腰痠背痛!

十七年前有高鐵之後我也開始經常需要往返高雄台北。只要是搭早班高鐵(例如 6:30),又是出城一整天、深夜才回家的行程,就會覺得特別累。當然這不可能不累,但當年真的需要硬撐。現在就算更早出門(現在的早班車是 5:50),更晚回家,也能輕鬆自在。

回顧過去這二十年,改變的關鍵有三。

公共運輸(2007~)

最早是十七年前高鐵通車。我住高雄,但經常必須上午抵達台灣各地。不只西部,甚至包括宜蘭。所以很依賴高鐵,到了當地也會利用地方的公共運輸接續移動。高雄有了捷運之後,很自然在本地也逐漸轉換到公共運輸。

懂得善用公共運輸增加我的移動自由,也讓我自然增加了很多身體活動。後來我意識到這不只是交通習慣的轉變,而是價值觀的典範轉移。我在不知不覺間自然接上了永續發展與綠色交通的發展趨勢,並且一直認真實踐與推廣。

運動(2014~)

再來是十年前接觸到運動。我當時還是很討厭運動。一開始只是對穿戴裝置(主要是光學式心率錶)的應用好奇,加上顧問工作需要了解相關軟硬體與服務設計,必須了解主要的應用場景:運動。

運動這種事當然不能只看書。例如不同的運動強度還是得自己體驗。所以就試著增加身體活動。大約一年之後真的建立運動習慣,而且開始愛上運動。如今已連續運動九年,一週都沒有斷過(到本週是第 473 週)。

飲食(2015~)

跟著運動改變的是飲食。當你在某個向度朝向更健康的方向走,其他向度必然跟著改變,讓態度與行為一致。九年來我正餐以外幾乎不吃甜點或任何零食(週末或年節家庭聚會除外),飲料也只喝咖啡或水。正餐則以原型食物為主,營養均衡。酒也喝得很少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