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的理由

現代人愈來愈不走路,城裡的步行環境也經常不行。於是逐漸成了惡性循環。大家都忘了,我們天生就是要走路的。

Walking

探索世界

我們有強大的感覺器官可以感受世界,有靈巧的雙手可以操弄物體,然後又可以進一步感受。好奇心驅動我們用雙腳在環境中移動,讓我們的探索能力跟著移動。我們的祖先如此,今天的我們亦然。

在任何交通工具上,你都離環境有一段距離。尤其如果你親自駕駛,注意力更是全被佔用。唯有步行,你才有機會去觀察、感受、發現與重新發現這個有趣的世界。

聯繫情感

一個人走得快,一家人走得遠。共同在環境中步行移動,也是促進家人情感的最好時光。在相同的環境中,有相同的方向。共同探索,分享彼此的體驗。

這個體驗是你自己開車、騎機車不會有的。除了前段說的離環境有一段距離,以及耗費注意力應付複雜路況,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那種肩併肩、面對面、可邊走邊聊也隨時可以停下來的正常社交情境。

促進健康

步行是最基本的身體活動。尤其對完全不運動的人來說,日常步行就是唯一的運動。即使平常有運動習慣,日常步行依然是讓自己經常可以跳開坐式生活的最好方式。

如果你能體認到步行探索世界與聯繫情感的價值,儘量提升自己的步行動機,為自己與家人尋找步行機會,那麼在獲得這些價值的同時,你也促進了進康。一舉三得。

日常交通

交通是一種衍生需求。沒有人是為了移動而移動。所以人們常常會想要「快轉」那個過程。但是每個人都想快轉,就造成各種亂象,以及各種為了方便而衍生的更大的不便。

也許有些文化一時半刻無法改變太多,但個人層次可以做的就是自己學著慢下來,儘量利用公共運輸結合步行,找回自己的節奏,讓自己重新接上這個世界。如果愈來愈多人這麼做,也許就能推動更多的改變。

宜居城市

近來步行議題常與交通連結,焦點經常放在路權與安全。但是如前所述,步行對個體的重要性不是只有交通。人們不只是為了交通走路。生活中的真實價值,才是驅動與維持步行習慣的關鍵。

步行對一個城市的重要性當然也不是只有交通。曾有加拿大學者研究發現,可步行性(walkability)愈高的社區,居民騎自行車或利用公共運輸的比率較高,而肥胖與相關疾病的盛行率也愈低。

如果人們喜歡走路,經常走路,到處走路,就能在移動過程中促進了身心的健康,在探索過程中獲得啟發,重新認識城市,和城市建立新的連結。宜居城市必須是宜步行的城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