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圖書館的時代價值

台灣各地的公共圖書館在本世紀大幅翻新。不只是軟硬體更新,更要透過場域與服務的設計回應環境的改變,以及新的需求。

Public Library

從神殿到日常

上個世紀台灣威權時期的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與表藝場館如同神殿。尤其圖書館要讓民眾感受到書的神聖及人的渺小。入內要敬畏,要墊腳尖走路。翻書、寫筆記出點聲音都是大不敬。

所有的公共場館來到這個時代都得走向共融,回到凡間,從讓人敬畏的神殿轉型成為溫暖親切的日常。你沒有變得更可近,就沒有人會走近你。近二十年台灣公共圖書館的轉型可謂相當成功,堪稱典範。長輩看報讀小說,青壯年準備考試、寫作業、看閒書,親子來共讀。大家都來了。

以人為中心

舊式圖書館的設計以書為中心,館藏是主體。現代圖書館以使用者為中心,館藏退居配角。但這不表示館藏不重要。現代的圖書館藉由館藏、空間與服務促成人與人及人與內容互動,反而讓它的影響力更大。

正如美國科幻作家雷布萊伯利七十一年前的焚書坑儒科幻小說《華氏451度》說的:「你需要的不是書,而是某些藏在書裡的東西。」書是衍生需求,人們讀書從來不只是為了讀書,而是為了認識自我、尋找靈感、促進家庭成員跨代交流與情感聯繫、兒少同儕合作學習、探索世界、與社會建立更好的連結。

美,但不只是美

很多新建或整修過的圖書館會以「最美的圖書館」宣傳。圖書館是你會待上一整天的地方,賞心悅目當然重要,但不是全部。大家一定都體驗過一些很美、精雕細琢但有距離感與約束感的空間,那就不好。

現代的圖書館是生活的場域。場館設計要能引導入內的使用者放鬆心情,讓他們覺得自在。也要能透過環境的觸發,讓使用者自然掌握「輕鬆,但不隨便」、「認真,但不嚴肅」及「好玩,但能節制」的基調。

分館比總館重要

由北到南,幾個主要城市在這個世紀紛紛建設了市立圖書館新總館。這是好的。可以收納更多館藏以外,也有更多空間讓更多人入內活動。但是人們最常利用的,還是自家附近的分館。我探訪過高雄市許多本世紀新建或整修過的分館,的確親子與兒少的利用率都很高。當然也有青壯年與退休長輩。

圖書館在偏鄉的角色尤其關鍵。隔代教養的阿公阿嬤也要有個可以促成共同成長的地方遛孫。現代的圖書館比咖啡館與百貨公司還舒服。也許一開始只是帶去免費舒適的空間吹冷氣,待久了也就耳濡目染就開始看書了。

永續發展與現代價值

進入數位化的時代,圖文內容不再需要依附在紙張之上。其實文字發明五千年來,向來就是當時最好的媒介是什麼就依附在什麼上面。紙張非常晚近才被發明,機器大量印書的時期更短暫。可以說是上個時代的高科技。

在這個時代,紙書的生產和消費都缺乏永續性。所以從公共圖書館借書,儘量不買書,也是更符合永續發展目標的生活習慣。這也讓公共圖書館從上世紀的陳舊保守一躍成為走在時代尖端的場域,引導社會改變與進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