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織里鎮有一萬八千間童裝工廠。三十幾萬二十歲上下的外地青年在此工作。中國導演王兵花了五年時間跟拍,拍成一套三部曲電影。《青春(春)》是第一部。
觀點與立場
這部紀錄片很輕,很柔,不帶任何批判。事實上它有點校園電影的味道。工廠就是學校教室,住處就是學生宿舍。電影呈現的就是這些年輕人(有些甚至未成年)的工作與生活,以及友誼與情感。
通常這類電影很難避免從悲情的角度切入,更容易用煽情的手法敘事。這部紀錄片完全避開這套公式。以超越刻板印象的方式讓觀眾進到這些工人的青春故事之中。電影長達 215 分鐘,觀影卻絲毫不覺冗長或沉重。
這是一個非常節制的、不會帶給觀眾壓力的呈現方式。
風格與質地
電影 98% 的場景都在工廠裡小小的車間,或是宿舍,或是往返車間與宿舍的路上。只有結尾最後五分鐘離開織里,一個工人在假期帶著兩位同事回到自己的家鄉。這個懸殊的比例也是現實。這些年輕人的青春就是這樣分配的。
很喜歡電影的聲音質地。沒有任何配樂(偶而會有車間的手提音響播放的音樂)。車間的聲音就是紡織機的聲音不斷重覆,再穿插工人們的安徽鄉音對話。愈接近前段,機具聲音愈長,讓觀眾身歷其境。街上靜一點的時候聽得到背景的清痰聲。
視覺質地是溫暖的。的確,車間很小很吵很忙碌,宿舍很擠很舊很侷促,街上很髒很亂很寂寥。但是整體的攝影是暖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
智慧型手機
片中所有的拍攝對象,無一例外,一有空閒就是滑手機。導演在當地拍了五年,觀察詳細且全面。電影中的片段應該是常態。要說我在兩百多分鐘有沒有什麼時候感到有點沉重,大概就是這個。
在其中一家工廠,女孩問男孩有沒有交過女朋友。男孩說有,但是是在網路上。他當然還是想交個真的女朋友。
還有一幕,一個女孩只因為用了前一代的 iPhone 就被嫌棄。當然有點半開玩笑,但在在意他人眼光、成就動機取決於他人認可的中國,手機的確成了某種身分地位的象徵。
後來怎麼了
電影因為拍了很多工廠,很多拍攝對象的故事都是點到為止。時間最長的兩間工廠應該是開頭和結尾。
開頭這間的時間是為了展開工作與生活環境。大環境每間工廠都跟這間大同小異。結尾這間則是展開勞資間的薪資爭議與解決。開頭有一對未婚懷孕但雙方家長談論婚嫁不順,女孩的媽媽說要把孩子拿掉。結尾這間則在衝突中看到更多深層的價值觀。
這部紀錄片拍得很好。不是要你同情,而是同理。全片這麼多故事,我其實都很想知道後來怎麼了。
兩個世代以前的台灣
看這部紀錄片時我一直想到以前的台灣。我的父母那一軰(對二十歲年輕人來說就是祖父母那一輩)年輕時也是台灣紡織業的全盛時期。
片中的生活水平(智慧型手機除外)的確還像是兩個世代以前的台灣。而台灣在加工出口區成立後,也的確有許多青年離鄉背井來到城裡的工廠做著論件計酬的工作。當然還是有些不一樣。片中的工人有許多男性。但早年台灣紡織業產線上的勞動者幾乎都是女性。
我覺得這是台灣人看這部片最大的啟發。我們覺得那個時代已經離我們好遠好遠了,沒想到還在浙江省的織里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