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古都》:千重子找到了苗子,我也和年少時的自己重逢

三十多年前在電視上看過川端康成的《古都》改編的電影,對其氛圍印象深刻。之後就一直覺得該讀原著。這麼多年每次都是想到就忘。最近終於把這事結案,也算是和年少時的自己重逢。

古都

年代久遠,我不記得當年看的電影是哪個版本。只有模糊的印象。在電視上看的。有可能是 1980 年市川崑導演、山口百惠主演的第二版。

這次尋找適合的中譯本也費了點功夫。《古都》的中譯有太多版本了。太久遠的文字經常太文氣,成語及冷僻書面語太多。知名中國學者譯的又有很多表達不是本地用法。反正都不是我現在所在時空使用的漢語了。讀得頭痛。

後來無意間發現今(2023)年有個新版,是劉子倩譯的。剛好圖書館也借得到,就借回來看。還不錯。譯筆比較現代、直白一點。讀起來不會尷尬或覺得卡卡的。斷句風格跟我也很像,較長的句子中間會以多個逗號分隔成小段落。

比如說第一章〈春花〉開場以楓樹之蒼老粗糙對比少女之青春稚嫩,就直說了「青春的肉體」:

「那棵楓樹,對城市裡的小院子而言,真的是巨樹。樹幹比千重子的腰還粗。不過,蒼老的粗糙表皮上長滿青苔的樹幹,自然不能和千重子青春的肉體相比…… 」

我大約兩個半小時就逐字逐句讀完整本小說了,基本上是看電影的節奏。這個篇幅的中篇小說我通常都是二至三小時讀完。

敘事的節奏也很有趣。大約剛好全書一半的時候,千重子和苗子才第一次偶遇,真正的故事也才開始。之後姊妹的故事依然淡淡地、細細地嵌入其他的故事之中。情感非常日本式的節制內斂。讀起來卻是餘韻繞樑,久久不絕。

讀到最後,苗子在千重子家過夜那段,就直接連上了我當年看電影的記憶。模糊的記憶中還有姊妹躺在同一個房間、以及苗子清晨離開的畫面。可能也是僅存的記憶。

當年的電影一如原著,描繪了許多的京都風土。但是那些精雕細琢的意境都只是讓觀眾與讀者更聚焦在千重子上。至少當年看電影、這次看書,我的體驗幾乎是一致的。也蠻訝異電影的質地可以這麼接近原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