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義導演的《赤心巔峰》歷時三年拍攝,記錄古明政與周青兩位年齡差距二十八歲的越野跑者從籌備、探勘、訓練、籌組團隊到實際挑戰中央山脈大縱走最速紀錄的過程。不只挑戰體能極限,更挑戰心理韌性的極限。
總結
這是一部相當好看的紀錄片。大推!這幾年我看過非常多拍攝小眾主題的紀錄片(例如文學、音樂、鐵道或疾病),有個共同的問題是大部分的確很認真拍那個圈子,但沒有抓到跟大眾溝通的節奏。
越野跑和登山都算是小眾運動,兩者的交集又更小眾。《赤心巔峰》在面向大眾這件事上卻做得極好。略掉了很多術語與技術細節,專注使用大眾的語言與大眾溝通。就算你都沒在運動,也只爬過枕頭山,都會有感。
以運動員為主軸
「挑戰最速中央山脈大縱走」這事挑戰的對象當然是山,但是電影的焦點在兩位運動員身上。這從電影的寬高比不是更寬的 2.35:1、而是比較折衷的 1.85:1(目測,應該是)看得出來。重點不在大景,而在帶著觀眾走進他們所處的情境與心境。
簡單但有力的敘事
電影基本上順著挑戰的時序走,從第一天到最後一天。但每段都會穿插訓練過程的影像以及事後對兩人的訪談。所以觀眾不會完全看到線性的時序,不會覺得單調。而這些穿插的片段正好讓觀眾充分理解挑戰過程發生的事的意義。
新世代的運動員與登山家
雖然發起這次挑戰的是最年長的古明政,但周青才三十出頭。片中受訪的登山家,例如雪羊(也參與此片編劇)與張元植也都才三十出頭。近年大眾對登山運動的了解,幾乎都是由這個世代的年輕登山家定義的。
真正的青銀共創
古明政與周青當然都是有天賦之人。但耐力運動本身相較其他競技運動的確更不受老化影響。我自己在騎車跑步的過程中遇過太多比我年長許多但表現比我好得多的運動員。這幾年政府推動許多硬湊的「青銀共創」,但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看到真正的、一加一大於二的青銀共創。
最大的極限在心裡
習慣在公路上跑步的人很習慣訓練過程的一切都要能掌握。有嚴格的課表,很多人還是數據控。一切都要算得很準。但是挑戰最速中央山脈大縱走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再怎麼勘查路線與訓練,實際執行時從外到內還是充滿不確定性。你需要非常強大的心理韌性。
運動次文化
從運動社會學的角度,每項運動都有自己的次文化,有自己的階級與規格。不從事那項運動就不會有機會進到那個圈子,也就不會懂它的次文化。這部電影讓觀眾有機會跟著古明政與周青走進去,更了解越野跑的文化。
站在台灣的屋頂
台灣多山多川多災,山高水急。就連公路建設都極為困難。直到 1953 年才真正有第一條南北貫通的公路。山路就更不用說,一天到晚斷掉。所以我們的越野(off road)也沒有平原曠野,一離開道路就進到山裡。一般人不太敢離開道路,或頂多到郊山。這部電影給了大眾一個從中央山脈稜線看台灣的全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