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狐狸》:小小黑暗英雄的形成與覺醒

一個善良單親家庭的十一歲小男孩廖界遇上了縱橫商場、冷酷無情的有錢老人謝老闆。廖界感受到世界對他和父親都不公平,逐漸被黑暗力量吸引。《老狐狸》的故事很迷人。(無雷)

Old Fix

白潤音飾演的廖界是故事的主角。一個小孩要詮釋從循規蹈矩到逐漸跨出道德界線、利用資訊落差操弄別人、最後再回歸真實自我的轉變。演得很好,很不容易。

看到小孩「變壞」可能會讓很多觀影的大人不舒服,但這也是電影的目的。導演的分寸拿捏得很好。電影本來就是要稍微把觀眾推出舒適圈,最後再帶大家回來相信長久以來一直相信的價值觀。

陳慕義的謝老闆是很強的配角。他不只要呈現一個足夠複雜、硬中帶軟的黑暗反派,還要幫助刻畫廖界這個角色的深度與層次。所以兩位演員的關係和電影故事中兩個角色的關係很像。

劉冠廷演廖界的父親廖泰來,劉亦兒演謝老闆視如女兒的秘書,其實都演得不錯。但兩人的角色就是那種從頭到尾都沒有成長或變化的角色。這倒不是批評,電影總有些角色是這樣的。這個故事也的確需要他們的不變,才對照得出廖界的轉變。

隨著時間展開,觀眾看到廖界從初識謝老闆時的畏懼、到後來的信服、再到最後的自我懷疑與回歸父親的價值。也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往內看到謝老闆這個角色的內在。

電影設定的 1990 年的台灣樣貌,我覺得有點太過頭。整體感覺太老,比較像是 1980 年或更早。

電影裡廖泰來騎腳踏車上下班。但 1990 年的時候機車跟現在一樣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了,大學生上大學一定會買一台的那種普遍。另外那時已經到處都有便利商店了。電影裡少了很多 1990 年的質地。

那個時代的典型應酬場合還有 KTV。當然不是錢櫃或好樂迪。而是金碧輝煌像座城堡、有公主列隊迎接、伴唱那種。總之那年代延續了八零年代解嚴後的狂野、浮誇與繽紛,俗豔的色彩、穿搭與裝潢,還有現在回想起來同樣俗氣的迪斯可。

廖界被帶去謝老闆家那幕,我想到自己 1980 年的記憶。那時我小學五年級,家裡還是巷子裡的透天厝。一個週末的午後到同學家去玩。全高雄最高的住宅大樓,民生、中華路口那棟樓。他們家坪數很大,採光極好,全部裝潢過那種。

但我可以理解電影的美術設計要精準重現那個時代非常困難。所以電影的主要場景就只有一條街、一間公寓與一家餐廳。其實細節做得不錯(雖然有些地方還是做過頭,做得太老),足以撐起整個故事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