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捷徑,不可能總是像騎機車一樣從門口到門口

考試要找考古題,時事要有懶人包,學習要有標竿,簽彩券要明牌,做生意要找成功模式,開車、騎機車要從門口到門口。台灣社會好像總是在找捷徑。但是人生是沒有捷徑的。

Traffic

習慣了凡事都有捷徑、問題都可背答案,就會一直習慣下去。即使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舊解法已經不像一開始那麼好了,只要舊解法還堪用就繼續用。不會去重新探索新環境,重新定義問題,重新找解法。

直到舊解法完全不能用的那天到來,你終於醒過來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才意識到身邊的世界早已翻轉了好幾輪。你躲得愈久,要重新適應的痛苦愈大。

這件事在交通方式上是最明顯的。例如高雄輕軌即將成圓,全線通車。就有人說「輕軌沒到我要去的地方」。正好展現了騎機車從門口到門口的捷徑思惟。

但是公共運輸原本就需要轉乘,就像人生沒有捷徑一樣。從出發地到目的地最好的轉乘方式需要自己試探出來。就跟你騎機車往返定點一樣,一開始也是要試過幾次才知道怎麼騎最好。

使用公共運輸你會經常處於重新定義問題、重新解題的模式。即使是熟悉的定點之間,今天有新的捷運、輕軌或公車路線,或是新設的 YouBike 站點,或是哪一段路的人行道改善了,你的解法一定會跟著改變。

尤其那種從陌生的出發地到陌生的目的地這類人事時地物都獨一無二的情境,更是沒有答案可抄。自己置身其中,就要自己懂得探索可得的資源去規劃與執行。

習慣開車、騎機車的人或許覺得這很麻煩。其實恰好相反。你探索、定義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會磨得愈來愈強,對環境愈來愈熟悉,愈來愈懂得運用公共資源,移動的自由度也增加了。

上個世紀,使用公共運輸的人或許是弱勢。但是這個世紀反過來了。開車、騎機車的人在封閉的迴路裡執行數十年如一日的舊習慣,沒有重新適應環境的動機與能力,才是素養上的弱勢。

尤其隨著公共運輸系統日趨完備,運具、路線、票證、使用與計費方式愈多元,系統也不可避免地愈複雜。這個時代使用公共運輸是一項知識密集的活動。

如今你在公共運輸上看到的臉孔不在像上世紀七、八零年代一樣都是弱勢,而是愈來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他們不是買不起車,而是有更好的認知與適應能力。如果上世紀的人生升級是「有車」,這世紀就是「懂得使用公共運輸」。

在「期待什麼事都要有捷徑」的文化中成長,要建立「人生沒有捷徑」的健康心態,就需要重新賦能自己。這事當然也沒有捷徑。但如果你還是想要個方向,我建議先升級你的人生到公共運輸。

移動方式的轉換或許不會立即改變你的人生,但在過程中建立的素養(持續觀察與適應環境,獨立探索、定義與解決問題)可以類化到其他情境。一層一層往外擴散,你會逐漸找回人生的主導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