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宅急便 1:什麼都可以寄》不只是給孩子的橋樑書,也是給郵局的情書

《機器人宅急便 1:什麼都可以寄》是一本為剛開始學習閱讀的中低年級的孩子寫的書。故事講得很好,大人讀了也會得到樂趣與啟發。

Jiqiren Zhaijibian

在未來,各行各業的工作都交給機器人做了。快遞也是,機器人為人類提供服務。機器的優點當然是效率與賺錢。但有一個舊型的機器人芭拉看到了人性。

她看到人類帶著各種奇怪的東西來寄,寄的不是那個「東西」,而是要把「心意」傳給遠方的另一個人。而且人類需要的不只是「快」。有時候多花一點時間幫助客人,才是真正的服務。

我很喜歡作者郭瀞婷的這個來自現實世界的類比。故事裡的機器人,其實就是我們這個時代各行各業為了追求效率、把人與流程變得像機器的現況。孩子們會很容易理解。

芭拉後來跟另一個機器人比利他們的機器人老闆趕出公司。比利犯了什麼錯?他把包裹都拆開,把他認為畫得不好的、小朋友的畫「改好」,把壞掉的東西「修好」。

比利說他把東西修好有錯嗎?芭拉跟他說不能擅自打開客人的包裹,「而且,發自內心做出來的作品,遠比做得好不好來得重要!」

他們要何去何從?如果不繼續從事服務人類的工作,就要被工廠回收重組成新的機器人。

他們後來決定自己創業,開一家不一樣的快遞公司,名字就叫「什麼都可以寄宅急便」。這本書的後半就是講他們自己開公司之後的第一個案子的故事。

一個小男孩拖了一塊大冰塊,說要寄給北極的北極熊。比利說:「如果真的要對牠們有幫助,起碼要好幾萬噸這樣大小的冰塊……」

芭拉說:「人類的關懷就像一棵小樹,只要有養分灌溉,就會愈長愈大,並且去關懷更多人……如果我們能幫他達成願望,他長大後,就會有更多的信心和能力去完成更大的願望!」

書的最後三分之一是芭拉和比利驚險的送件過程。我就不暴雷囉。

我去年寫〈郵政的時代價值〉,說的也是這些事。

郵政是家:「在郵局(等候)就是邊放空邊看著身邊的人事物慢慢展開。那是一個你可以像回家一樣安心慢下來的地方。『慢』很少是問題。」

郵政是世俗的:「郵政服務深入各地,再偏鄉的地方都有。郵政服務有更多人與人的接觸,不論是在郵局或是家門口。比起競業或其他政府服務都有更好的服務接觸點,也更容易在客戶心中留下印象。」

郵政是感性的:「郵政的業務連結的是人與人以及背後的情感。儲匯也是。客戶的很多需求都來自生活的情境。很多人人生的第一個金融帳戶,以及為了開戶刻了第一顆印章,就是中華郵政的。」

一封信或一個包裹從來不只是一個郵件,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一筆存款從來不只是儲金簿上增加了幾個數字,而是人生的累積。

服務是共創價值的過程。你能為顧客創造多高的價值,顧客就能為你帶來多高的價值。

科技的導入,以及數位轉型,都是必然的趨勢。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當然都是價值。但是在這之上,新的技術也應該要能促進人性的傳遞與彰顯。那才是更高的價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