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與代工

台灣的作文教育在本質上是代工業的縮影。老師們只教各種解決方案,卻沒教如何發現問題。學生的時間多半花在學習抽離溝通脈絡的結構與修辭技能,卻很少有機會練習尋找與辨識能夠讓這些技能派上用場的重要溝通需求。

Writing Pad

人類發明文字是為了記錄口語,讓人們可以與不同時空的人說話。溝通的目的不同,對象不同,為了達到溝通效果,說話的內容與方式都不會一樣。寫作亦然。它不是書寫者單向的表達,而是以讀者經驗為中心的設計。

就像高行健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的演說《文學的理由》中說的:

「如同咒語與祝福,語言擁有令人身心震盪的力量。語言的藝術便在於陳述者能把自己的感受傳達給他人,而不僅僅是一種符號系統、一種語義建構,僅僅以語法結構而自行滿足。如果忘了語言背後那說話的活人,對語義的演繹很容易變成智力遊戲。 」

文章要寫得好,文字技巧只佔三分之一不到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包括觀察、洞察、分析、組織、想像與創造力在內的思考能力,了解自己的內省能力,理解他人經驗的同理心與角色取替能力,以及清晰表達與有效說服的能力。

然而這些卻是台灣的教育不重視的。諷刺的是,台灣的教育其實很重視「討好別人」這件事,尤其是討好權威者。但是很少人真正了解想討好的對象,通常只是一味地憑自己的想像去討好。最後常常產生反效果而不自知。

於是就有了這次國中會考作文題目「捨不得」一堆學生寫爺奶過世的現象。即使你阿公阿嬤過世真的讓你捨不得,你也必須意識到這是你這個世代普遍的經驗,而且還得意識到這是容易想到的主題。你想得到,人家也想得到。

然後你要意識到閱卷委員得看一大堆的作文,還要意識到看太多差不多的文章會造成他們記憶的干擾與注意力的疲乏。最後你才會意識到該迴避與選擇哪些主題,才能同時展現個人的獨特性並為閱卷委員們帶來愉快的經驗。

這就像創新過程中的設計思考,要滿足各種限制條件:內容主軸要符合題意,要能突顯自己與眾不同之處,要能讓閱卷委員印象深刻,文字表達要精準,文章結構要完整。不能只是滿足期待,更要創造驚喜。你要夠靈活才能做到這些事。

我們的教育傳遞給學生的價值觀向來是保守從眾的,要學生跟別人一樣。但是寫作需要的是表現得跟別人不一樣。作文課應該要鼓勵學生探索自己的獨特性並練習與人有效溝通自己的獨特性。做到這點,文字技巧就水到渠成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