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 BRT 試乘心得

我在本週三試乘了即將於七月底通車的台中 BRTBus Rapid Transit公車捷運系統)。正面的體驗當然有。但是坦白說,也有點失望。台中的 BRT 系統仍然相當原始。捷運的特性不明顯,還是比較像公車。理想的 BRT 系統應該讓使用方式與體驗儘量接近捷運。

Taizhong (Taichung) BRT

Taizhong (Taichung) BRT

先從正面的體驗說起。雖然台中 BRT 的捷運特性沒有理想的 BRT 的水平,比起傳統公車還是有一些優點。

第一,車外收費。這不僅增加了乘客上下車的效率,也減少了乘客與司機的直接互動。台灣的大客車司機受的訓練多半僅限於「開大車」,而不是與人密集接觸。車外收費減輕了司機與乘客互動的壓力,也提升了乘客體驗的一致性。

Taizhong (Taichung) BRT

第二,每站都停。乘客不用按鈴通知司機,進一步減少了乘客與司機的直接互動,也降低了司機的認知負荷。因為這移除了傳統公車可能造成的司機信號偵測失誤或記憶問題(沒注意乘客按鈴或注意到但忘了停,沒注意到路邊欲上車的乘客或是故意不停),以及乘客的不確定性。這些都能提升服務體驗。

Taizhong (Taichung) BRT

再來是我注意到的幾個比較明顯的問題。這些問題都與台中 BRT 太像公車、太不像捷運有關。

Taizhong (Taichung) BRT

第一,沒有封閉式的專屬路權,公車在移動過程受干擾的機率必然較高。專屬路權幾乎是 BRT 的定義特徵,沒有專屬路權就很難稱為 BRT。這是最大的問題,應該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問題。

Taizhong (Taichung) BRT

第二,試乘的公車停靠東海別墅站時偏離 BRT 車道中心「靠邊」,而這會降低進站離站的效率。這動作的確讓月台間隙縮短到安全的範圍,但也表示車站與月台的設計仍待改進。

Taizhong (Taichung) BRT

第三,十字路口的公車優先號誌在正式通車後可能不會持續開啓,僅在公車到站時間可能延誤時才啟用。系統的快捷性又降低了一些。

Taizhong (Taichung) BRT

第四,車輛很陽春,很顯然採購的就是一般的雙節公車,而非為 BRT 系統設計的。例如公車內還有很多下車按鈕,就跟你在台灣各地公車上看到的差不多。雖然旁邊標示了「緊急下車鈴」,但熟悉的界面仍然會讓乘客誤以為下車仍要按鈴,造成許多假警報。

Taizhong (Taichung) BRT

結語

這次的試乘體驗的確讓我有些失望,但也帶來一些期待。我在台灣各地移動非常依賴大眾運輸,也非常了解大部分的地方客運與公車業者的服務水平。任何的改善我都歡迎。

從公車的標準來看,台中 BRT 是很不錯的雙節公車服務。但既然是 BRT,標準就該更高,該有的捷運特性就要有,才能發揮效益。尤其台中預計興建長達 218 公里的 BRT 路網,如果不能把事情做對,所有的投資與建設都會是浪費。

延伸閱讀:嘉義公車捷運(BRT)公車體驗在桃園公車體驗在高雄高雄捷運初體驗當小黃遇上小黑公路運輸服務設計的盲點與機會